首頁>育兒>

注意力對孩子的重要性無可質疑。

有個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學習的門戶,凡是進入心靈的東西都必須透過那扇門。"專注力強的人,做事效率高,因為能排除干擾,所以也更能成功。

當今社會,孩子注意力缺乏的現象卻越來越普遍。許多家長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分心、走神、小動作多等問題頭疼不已。

01

哪些因素在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一、注意力缺乏的問題,首先是安全感缺乏的問題

在孩子學習或玩耍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安全感,比如一直擔心被父母責罵,擔心被其他孩子搶東西,擔心被老師批評,擔心被小夥伴嘲笑等,孩子肯定就無法專注投入地玩耍和學習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正專心致志地玩,猛然間一抬頭,卻發現媽媽不見了。這時,就算有再好玩的東西,也無法吸引他玩下去了。他會大聲叫媽媽,到處找媽媽,甚至驚恐地大哭。

如果孩子有過幾次類似的體驗,那麼,他就很難專注於一件事上。

二、體驗的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專心完整地做完一件事,那麼,他很難對這件事產生興趣,也就無法在這件事集中注意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旁邊不停地說他這寫的不對,那做得不好,或嫌孩子動作慢,坐姿有問題,甚至發火、打罵、羞辱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因為糟糕的體驗而害怕寫作業,既而討厭學習。

這樣,孩子就難以專注學習,進一步引起家長的不滿與憤怒,形成惡性迴圈。

三、意義感的問題

有的孩子喜歡玩沙子。當孩子在沙地裡認真地刨著堆著,在上面興高采烈地種草,埋石頭,玩得不亦樂乎。媽媽一會兒過來讓他吃東西,一會兒給他喝水,甚至直接把孩子抱開不讓他再玩。

這些舉動,看起來是很關心愛護孩子,卻打亂了孩子本身的節奏感。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懷疑自己所做的東西是否有意義。

缺乏意義感的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也很難專注地投入到一件事中。

02

培養孩子內心秩序感和時間感

從我們大人的角度看,玩沙子、發呆、磨蹭等,都是非常無聊的和浪費時間的無意義舉動,卻是孩子生活的重要意義。

比如,令許多家長頭疼不已的磨蹭,對孩子而言,卻隱含了許多意義。

孩子本身的節奏感就比較慢,這在大人看來是在磨蹭,對孩子而言,卻是在感受周圍的一切,融入環境。比如,大人看到的是孩子在慢吞吞地洗手,其實孩子是在感受水流,用手來體驗水的觸感,等等。

磨蹭,還有一種情況,是對時間沒有概念,估計得不準確。

許多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但孩子覺得自己只玩了一會兒。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並投入其中,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忘記了時間。

心流,就是這樣的一種體會。

當一個人進入一種心流狀態時,就會沉浸於其中,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忘記疲勞與一切不適,擁有最好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並體驗到一種深深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心流,只有在高度專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一、讓孩子完整體驗一個過程,而不是隨意打斷他

這是在保護孩子的內心秩序感。那些老是被打斷的孩子,內心秩序就會變得混亂,孩子就會因此變得煩躁不安,也就談不上專注了。

二、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概念

孩子對時間的估計是不準確的,可以先讓孩子自己估計做某件事需要的時間,然後再讓孩子記錄實際所用的時間。這樣,孩子就能看到自己的估計時間與實際時間的差距,從而修正自己對時間的感覺和認知。

如此重複練習一段時期,漸漸地,孩子就能比較準確地估計自己的用時。為了能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孩子會集中注意力在所做的事情上以提高效率。

03

所有的專注力,都來自於內在的主動性。

人在被動狀態下,是無法持久專注的。一是內在的抗拒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二是被動注意的持續時間是很短的,而主動注意保持的時間就長得多了。

有實驗表明,人如果被動地注意不動的、毫無變化的物件,這種注意一般只能操持5分鐘左右。而如果積極去注意或研究物件,注意可以穩定15分鐘以上。

所以,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看電視。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接受的行為,這是一種省心省力的行為,這種行為模式只會培養孩子大腦和身體的惰性。如果長期處於這種模式下,孩子就會進入催眠狀態中,注意力渙散,不願意思考。

經常看電視,對孩子專注力的損害是很大的。

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孩子3歲前,每天看一小時電視,7歲時患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可能性就會提高10%。

04

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有人說,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時是很專注的,目不轉睛一動不動。

這種“專注”,其實是在被動迴應外界的高刺激,是被動的注意,而不是主動注意。由於電視中的聲音、影象等的高頻切換和變化,且轉瞬間即逝,吸引著孩子不得不時時盯著它。

又比如電子遊戲,螢幕上的東西一個接一下砸下來,你得時刻保持關注並快速做出反應,否則你分分鐘”game over”。

長時間處在這種高頻刺激環境下的孩子,低刺激就更加難以讓保持他們專注了。

如果電視中一直保持某個畫面不變,比如一個人在電視中講話十分鐘,孩子就看不下去了。如果遊戲刺激很弱,例如場景切換速度很慢,孩子也沒有興趣玩下去。

遊戲障礙也有耐受性,打遊戲時間越來越長,就像酒精成癮的人酒會越喝越多。

而長期保持在這樣一種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 很容易損傷孩子的大腦和心理。一個人常常玩遊戲失控,會導致大腦結構改變,從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

孩子的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中,需要充分體驗豐富的生活,得到全面發展。

如果一直處於電視、手機這些高頻刺激中,遠離自然與正常生活,大腦的發育途徑就偏離方向,內心秩序也會被打亂,從而出現智力和身心發展障礙。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10歲以下兒童在沉溺於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裝置時,他們的大腦會同吸毒成年人的大腦一樣產生相同的反應。

在大腦的早期發育中,如果過度接觸科技產品,會因過度的刺激,使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延遲,學習能力低下,自制力差,易衝動等狀況。

另外,由於部分體驗與內在需求滿足的缺失,還會讓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完整,造成缺陷。

05

讓孩子玩一些主動性的遊戲

比如走迷宮、探索等益智類的遊戲,這類遊戲孩子是主導者,而不是被動做出反應。

還有,積木,畫畫、拼圖等,都是一種很好的遊戲。另外,對於年紀較小的幼兒,還可以玩隔空聽聲音辯物等親子游戲。比如,背對著孩子,敲打不同的東西,讓孩子聽聲音來辨別是什麼物品;蒙著眼睛,讓孩子用手觸控,然後說出摸到的是什麼。

這些,不僅能夠孩子豐富感覺聽覺觸覺,增加生活體驗,形成主動注意的習慣,同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此外,家長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一、做好計劃,讓孩子在一小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不要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比如,吃飯時不要邊吃邊玩,更不要邊吃邊看電視;比如看書30分鐘,完成後再切換為畫畫30分鐘。

二、日常生活中的引導

這個引導既要重視孩子的興趣,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沒有興趣卻必須要做的事上保持注意力集中。

家長可在活動之前 ,幫助孩子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活動過程中提醒孩子,使注意力始終指向那個方向。

孩子完成任務看到結果的願望越迫切,注意的穩定性就越強。

三、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集中注意最好的內推力,所以在孩子興趣的事情上培養注意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興趣濃厚、態度積極、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善於自制的人,注意力更加穩定。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睡衣媽媽”火了,接送孩子穿著“辣眼睛”,網友:不顧孩子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