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只要出現孩子們自己不能輕鬆解決的問題,不管他們有沒有能力找到解決辦法,都會在第一時間向家長尋求幫助。
而在面對這樣的現象時,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沒開口時,便主動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就像是“中國第一懶人—楊鎖”的家長。
楊鎖是一個出生在河南某村子中的80後,不過與其他絕大多數農村家庭不同的是,楊鎖的父母從小對家中這唯一的兒子奉獻了無盡的愛,從沒讓自己的孩子吃過苦。
甚至有傳言稱在楊鎖8歲之前,父母就從未讓他自己下地走過路,每天的出行是靠父母所挑在肩上的籃子裡。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父母對兒子的疼愛滲透到了縫隙之中,怕孩子做作業太累,便要求老師不要給孩子留作業、看到楊鎖幫家裡幹活,父母也會在第一時間將孩子支開。
後來楊鎖的父母相繼去世,家裡只剩下楊鎖一個人。而從小從“蜜罐”中長大的楊鎖,早已完全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由於“懶”成了習慣,又沒人照顧,失去雙親的楊鎖只能天天躺在家中荒蕪度日,最終在家中有肉有菜的情況下被活活餓死。
從楊鎖的案例中我們除了能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可取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則是在於孩子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差?1、家長過度插手孩子的事
在孩子開始校園生活之後,家長們會發現在學校給孩子佈置的作業中,有需要家長協同孩子一起完成的。
這類的作業的本意往往是考驗親子之間的協作、動手能力,同時還能夠加強親子間的關係。
然而很多家長在面對這類作業時,會因為嫌棄孩子笨手笨腳,而選擇自己獨立完成,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過度插手孩子的學習,會影響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孩子過度依賴家長
就像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有很多孩子只要遇到問題,他們便習慣性的在第一時間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完全不願意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則是在於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太過輕易地滿足孩子的各類要求。
例如,孩子吃飯要求父母拿碗筷,起床要求父母拿衣服等。
3、家長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在家長心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不管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任何的問題,家長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替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孩子會受到傷害。
就好像當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傷心難過甚至受到傷害,父母便會親自去出馬,替孩子解決本該由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怎麼培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呢?1、面對問題時,家長應該和孩子共同探討
當孩子有問題出現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去和孩子一起對問題進行探討,搞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抓住問題的重點。
即使孩子太小,不能清楚地講清楚整個過程,父母也不應該獨自選擇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來。
2、引導孩子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難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孩子們自然也不例外。對此,家長要先將孩子的情緒安撫平穩。
然後在找到問題的重點後,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注意,不能直接幫助孩子提出解決問題 的方法。
就比如:當孩子因爭搶玩具而發生矛盾,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們兩個都想玩這個小熊,那能不能想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啊?”
稍微引導就能讓孩子開始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
3、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否妥當
當孩子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後,不要馬上接受,而是嘗試引導孩子對解決方法的更深一步的思考。畢竟孩子年齡還小,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遠不如大人來的全面。
父母可以問孩子:“你認為對方聽到你的方法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對方是否能夠接受?“如果我們換成XX方法會不會更好一點......”
這麼問除了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還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和共情能力。
還要注意的是,不管基於以上哪種方法,父母都要儘可能的降低自己的身份,儘可能的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上。
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更加願意向父母說出他們心中的想法。同時,無論孩子提出怎樣的解決問題方法,父母都不要對其加以打擊,否則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