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日記##如何緩解入園分離焦慮#
2020年12月14日,週一,天氣不好也不壞。這一天,是我把我閨女送入幼兒園的日子。[浮雲]
早前和朋友說起我要把閨女送學校的時候,她們都讓我做好心理準備,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要穩住脾氣,不要吵孩子。[汗]還安慰我說,你也不要傷心,早晚都會有這樣一天的……
可是等到實操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場景怎麼跟她們說的完全不一樣。[黑線]沒有生離死別的哭鬧,沒有依依不捨的依偎。我想再拉著她的小手叮囑一番,她卻不高興了[撇嘴],“媽媽,你好了沒?快要遲到了啦!”我滿心的盪漾瞬間化為烏有。[淚奔]
啥也不說了,把東西交給老師後,她就推我走了“媽媽,你快走吧,再見!”然後自己淡定的走到小朋友後面排隊,領了一個綠色的小卡片,還開心的回頭衝著我招了招手,然後就頭也不回地隨著老師上樓了。[捂臉]
哭鬧,不存在好不好。問我哭了沒?才沒有,我高興地差點飛起來。[大笑]轉身就約了我妹妹去逛街了。等我妹妹的時候,給我老公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他閨女送學校了。我聽他的語氣倒是有點想哭的感覺。[奸笑]
也許會有人說,這只是開始,新鮮感一過,就慘了。也有一個阿姨跟我說,第一天放學,不要問她在幼兒園怎麼樣,第二天該送就送去,適應兩天就好了。
事實上,第一天接她的時候,她很開心。[大笑]隨後幾天,一直到今天,她成了我們家裡最早醒來的那個人,我訂的鬧鐘全都成了擺設,每天六點四十五左右,準時醒來。而她醒了之後的第一件事,必定是把全家人都叫起床。
期間也有一段小插曲,我給她穿衣服的時候她會問我“媽媽,去哪裡啊?”[困]
“去上學啊。”[奸笑]
“昨天不是已經去過了麼?怎麼今天還要去啊?”[what]她的小腦袋瓜裡應該是把上學理解成了和上舞蹈課一樣,上完就可以回家了,現在卻要天天去上學,她就困惑了。
“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呀,以後週一到週五都要上學了呀。快起來,要遲到了。”[皺眉]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啊,就只好講事實了。
她也沒鬧,乖乖起床配合,看來,還是蠻喜歡幼兒園的。
為什麼那麼難的入園分離症,我們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就過去了呢?我這幾天一直在回想,想出來了一兩點原因。見下文[呲牙]當然下文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哦。[大笑]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是學習一下總是可以的嘛。[靈光一閃]
首先,我閨女的安全感,足足的。從她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孫瑞雪老師關於敏感期的言論,拜讀了她的作品後,我抱著學習嘗試的想法,認真記下了我認為有用的幾個關鍵點。比如說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我尤其記住了一個關於安全敏感期的說法。
孩子出生後,隨著她慢慢長大,也一一印證了孫老師言論的正確性。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她會吃手,吃腳,吃一切她能送進嘴裡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我們給了她充分的探索空間,從不限制她。我們十個月的時候會叫媽媽,手的精細動作也一直做得很好,我一直認為跟前期的不限制是有關係的。
對於怎麼給她建立安全感,我做了很多嘗試。從出生後,一直是我主力帶她,我媽媽輔助我。中間帶她的主要人一直是我,從來不變。固定的照顧人員,也會是安全感建立的一個重要因素。[送心]
在她一歲前,我幾乎沒有離開她超過5分鐘的時候。即使我去上廁所,她一哭鬧,我媽媽就會抱著她來找我,看到我的時候,她就不哭了。也不知道小孩子是不是都這樣。
後來她會說話後,我就有意識的放她自己玩。一開始我會在她一抬頭就能看到的地方。慢慢的我會挪到她看不到的地方,這個時候她會有點害怕,就一直叫“媽媽”,我都是在聽到的第一時間就回她“哎,我在這裡呢。”最開始光聽到我的聲音還不夠,她會跑出來,看我一眼,確認我真的就在外面,然後她才會繼續回去玩她的玩具或者看書。
經歷了她會5分鐘左右叫我一次後,時間延長到半個小時左右叫我一次,我也會每次都立馬回答她我在。最初的時候會出來看看我在不在,慢慢的就不出來了,只聽我的聲音就可以了。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在這期間我一直在向她傳達一個資訊,不管你什麼時候叫我,我會一直在你周圍,我沒有消失不見。
再有一點,在她長大後,我偶爾需要外出的話。出門前,我會仔細的告訴她,我要去哪裡,去做什麼,不能帶她去,她乖乖在家,回來後我會給她帶一件她想要的東西(吃的或者是書、玩具)。然後我會在回來的時候帶上我承諾的禮物。
她爸爸出門上班也都是跟她實話實說去幹嘛,不會騙她。我們從來沒有說因為大人外出不帶她就哭鬧,也從沒有黏過要去上班的爸爸。為此她爸爸還偷偷說過,怎麼有點失落的感覺。[淚奔]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或者你將有自己的孩子,我的建議,前面3年,可以的話,儘量自己帶。雖然很辛苦很孤單,但是你隨叫隨到的陪伴,將會給孩子建立一個特別牢靠的安全感。另外,千萬不要對小孩子撒謊,一次也不行。
我想插一個反面例子。是我姐姐家的孩子,比我閨女小了整1歲。在他還不到1歲的時候,我姐姐意外懷了二胎,實在是照顧不了他,就交給了爺爺奶奶帶,即使她也在旁邊看著。可是小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特別不好。常會因為一點小事不如他的意,就大哭大鬧,而且是那種怎麼哄都哄不好的哭鬧。說實話,我閨女是一個特別好哄的孩子,第一次見到那樣大哭的孩子的時候,我腦子裡就好像有一百臺轟炸機在飛,就差跳腳抓狂了。
等到兩歲多的時候,因為腳腕受傷,我姐姐單獨帶著他回到家鄉治療,因為疫情沒辦法立馬回到她們家裡,在孃家住了大半年。那半年的時間裡,我姐姐不能離開他一步,即使上廁所他也要站在門口看著,他要確保我姐姐一直在他能看到的地方。
知道這個情況的時候,我立馬想起來了孫老師說的“補償”。假設一個孩子在一個敏感期的時候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在過後的日子裡,他會找時間去“補償缺失的那部分”。他可不就是在彌補小時候的不安全感嘛。
敏感期這個言論,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翻閱相對應的資料,學習但不要照搬,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慢慢嘗試。
不管大小事,事關她,我總要問一下她的意見。我特別喜歡孫老師《完整的成長》這本書裡的幾個目錄——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我也一直認為,從我生下她開始,她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思想。自從我閨女會說話以後,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凡事只要和她有關,我會問一問她,聽一下她的想法。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簡單的問她喜歡不喜歡。等到她可以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我就問的更多了。
要不要上廁所,我會問她,讓她自己來決定,即使後果是尿褲子。要不要喝水,我會問她,讓她自己拿主意。吃飽了沒,要不要繼續吃,我會問她,讓她自己做決定。……甚至是今年的舞蹈課,畫畫課,在給她報名之前,我問了她好幾次,要不要學,喜歡麼?她很肯定的告訴我,要學,喜歡。[呲牙]很好,那麼就報名吧。
關於上不上幼兒園。從年後疫情有所緩解,我就問她,要不要去。她一口回絕了,我也沒有細想就說不願意去那就再等等看。後面有意識的帶她在幼兒園外面觀看小朋友的戶外活動,給她講關於幼兒園的書。過了段時間,我再問她想不想去上學的時候,她說想。我突然想到一個可能,就問了她。
“寶寶,你之前說不想去幼兒園,是不是因為你不知道幼兒園是幹嘛的,所以有點害怕呀?”[思考]“是的,我以前不知道幼兒園是幹嘛的,我害怕。”原來,是這樣啊。
你看,原來孩子不願意去做一件事,是有她的理由的。對於未知的東西,我們大人都會恐懼害怕,更別說孩子了。當他(她)拒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讓她拒絕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逼迫。不止沒用,還會留下陰影。
我的意見,前三年,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她(他)知道你會一直在,不會消失不見,讓她(他)的安全感很好的建立起來。時間到了,他的獨立會讓你刮目相看。
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可以帶他(她)認識幼兒園,知道幼兒園是幹嘛的。沒有恐懼的他(她),還會有分離焦慮麼?
沒有捷徑,你只要給他(她)愛,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了。
現在我閨女3歲8個月了,入園5天。順順利利的,老師很喜歡她,表揚她適應能力很好,溝通能力也沒有問題,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上課的時候也會積極的回答問題,也很快就交到了新朋友。
我很慶幸三年來我的堅持,不說別的,我喜歡她現在的性格,雖然偶爾的調皮氣得我想跳腳,可是我更希望她能繼續這樣,陽光、自信、善良、有主見。人生只有一次,我就想她活成一個自己心裡最想成為的樣子,她的人生是她的,只要對得起自己,那就不會白來一回。
這篇文有點長,提別感謝能看到最後的你,只是我自己在育兒路上的一點小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即使只有一點點,我也很開心。[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