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過分寵愛孩子。當孩子“呱呱,落地,降生到人間,父母和長輩們就對他付出無私的愛,孩子在父母的微笑、逗趣、撫愛的伴隨下,感受到了愛護、支援和信任,獲得了安全感和情感的滿足。很多事實說明,一旦孩子失去了父母的愛,特別是缺少母親的愛,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父母的愛對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必不可少的。父母與孩子間的血緣與親情關係是崇高的、無與倫比的。
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只是母羊愛羊羔、母雞愛雛雞那種本能的愛。人類對自己子女的愛應當是大自然中最高尚的一種愛。這種愛應該出自於理智的情感,就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也只是把他既作為保護的物件,又作為教育的物件;既十分地愛護他們,又對他們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有利於孩子將來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真正的愛孩子,先應該認識到孩子既是父母的後代,又是社會的成員,做父母的不僅對孩子年幼時要負責,更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為了要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主義祖國需要的一代新人,就應該把愛和嚴相結合,把情感同培養教育相結合。許多教育家認為:對孩子既要“愛”,也要“嚴”,應“慈嚴適度"、“寬嚴並濟”,把愛滲透於嚴格要求之中。具體的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關心孩子的健康、智力、道德和情感及個性各方面的表現。對子女的合理的要求,善於傾聽並進行分析,區別對待。並適當的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加以拒絕,決不因孩子的哭鬧而“屈從”。比如,孩子在父母空閒時要求講故事,這是合理要求,如果在吃飯時要求父母“邊餵飯邊講故事”,這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了。要讓孩子習慣於接受成人的否定語,如“不能”、“不行”、“不去”等。
第二,對孩子衝動任性的表現要加以制止,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指出不當之處,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對比較嚴重的缺點,更要講清錯在哪裡及原因,指出應該怎樣做。因為孩子壞習慣的養成,往往是父母對不良品德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的結果。比如,孩子第一次說謊、第一次拿鄰居家的圖書,父母就應抓緊教育和糾正。第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應該一致,前後要一貫,不能朝令夕改。
最後在對孩子的要求方面,決不能父嚴母慈,威信互相抵消。否則,孩子搞不清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規則,良好的習慣也就難以形成。第四,對自己的孩子要恰如其分的評價。分清優點和缺點,給予鼓勵和批評,對於比較嚴重的過失,還要嚴肅地領罰,既不能輕描淡寫,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不能粗暴體罰,挫傷孩子的自尊、自信。這就要求父母更加精心地選擇教育時機,注意態度,掌握分寸,使孩子輕鬆自然地按照父母的指導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