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是什麼樣的感覺?充滿幸福?母愛爆棚?每天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或許有這樣的寶媽。但對於大部分新手媽媽來說,初為人母意味著各種女性角色的拉扯;是永遠不夠的睡眠;是一邊上廁所一邊哄娃的尷尬;是一邊換尿不溼一邊被澆一身尿;是明明已經胳膊痠痛,拿筷子都哆嗦,但只要娃一哭,就立刻衝過去抱起來;是偶爾娃哭鬧不止時想要離家出走的衝動;是……各種不適感的疊加。
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產後的那段時間,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摺磨。只要寶寶表現出任何不適,就立刻擔心的要命,這種擔心還伴隨著深深的自責,總是自我懷疑,是不是不是一個好媽媽。電視裡的媽媽們都表現的遊刃有餘,看著女明星單手抱娃還能秀美腿,再看看自己粗壯的腰身,凌亂的頭髮,被束之高閣的化妝品和高跟鞋,那種擔心生活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度過的心態,讓人絕望。
有的媽媽能夠很快的調整自己的狀態,快速適應媽媽的角色,但也有一部分媽媽會陷在這種情緒中,很久都走不出來。一位新手媽媽說:"我有段時間不能聽任何人提起關於我奶水的問題,只要有人將寶寶的健康與奶水聯絡在一起,我就會暴躁,就很想大叫。"身邊的人角色她敏感,小題大做,抱怨她脾氣大,只有她知道,將奶水與寶寶健康聯絡起來的人是她自己,她太害怕自己不能勝任母親的角色,在別人指責她之前,她已經在內心中指責自己一萬次了,當聽到來自外界的抱怨時,她的情緒就崩潰了。
有的人會說,對孩子的愛不能抵消這一切麼?恰恰是因為對孩子的愛讓這些母親承受著這一切,但僅僅是承受,而不是消解。有的人會說:熬一下就好了,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就是這句話堵住了女性的嘴,更塞住了她們的心。
因為抱怨就是不愛孩子,抱怨就是無能,還有什麼比指責一個母親無能更扎心的麼?她們只能在偶爾夜半夢醒的時候,勸服自己所有的人都是這樣過的,我也可以這樣過。一個男性如果願意回家幫忙帶一下好孩子,所有人都會稱讚他是好老公。但一個女性24小時帶娃,一個月不出門,洗臉吃飯都要用跑的,所有人都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男性在整個育兒期,永遠都是幫忙的角色,幫忙帶孩子,幫忙做飯,幫忙洗衣服,幫忙收拾房間。幫誰的忙?這是兩個人共同孕育的孩子,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是幫忙的,而這個"幫"字背後的意思是,這不是他的義務,這是他的情分。
一個家庭給予女性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她的生育權。生育權的意義是可以決定生或是不生,可以決定什麼時候生。其次,就是當她決定成為母親的時候,儘量尊重她的意願,比如是否要請月嫂?是否要練習產前瑜伽?是否要做產後康復?而不是用一句輕描淡寫的:別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打發女性。
當一個女性下定決心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請明白,沒人比她更害怕,更焦慮。我們能做的是儘量緩解她的不安和焦慮,而不是製造新的焦慮點。願每一個媽媽都能勇敢,堅定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選擇,願你們終將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