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經常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為小孩子往往沒大人想象的這麼堅強,年紀小,經歷少,在一步步跨步都需要勇氣和堅持,在期待父母的鼓勵和加油時,等來的卻是一句:“這麼笨,你看鄰居家的孩子這次又……”。
語言總是帶有情緒的,有時候溫柔,有時候也帶來傷害,總的來說,小孩子寧願摔倒受傷也不想聽到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更何況那個大人還是他最愛的爸爸媽媽。
縱觀古今,古有孟母三遷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聖人對孩子的教導也是被如今的我們所模仿,加上我們處在資訊時代,即接受著從古至今中華上下三千年的教育,又認為在教育方面可以取長補短,看著歷史上,現實中這麼多把孩子都教育的很優秀;家長們就會有點著急:我明明也給孩子報了相同的補習班,給你交了這麼多學費,請了同樣的家教,為何就我的孩子比別人差,問題肯定就是他的原因了!
家長們的猜想在沒和孩子認定就已經確定內心想法。便有些“怒其不爭”而後對孩子的抱怨,譴責,批評,越來越多。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忽略了其中當事人(孩子)的想法。
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成功標籤!80年代講究“棍棒之下出孝子”因為那個時代物資缺乏,讓孩子吃飽喝足就已經很好了。
現在的孩子和那時候相比確實很幸福,可是正如同那句“社會在發展,思想在進步”很多家長卻還是還用那種小時候用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吝嗇言笑,去模仿那些虎爸虎媽,卻忘記了孩子不同,性格不同,長處不同,很多時候家長只注重形式,從而忘記考慮孩子,也忽略了對孩子的細節與溫柔:
很多時候下了班一句“我很累,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阻斷了孩子受到了委屈只想讓你給個簡單擁抱的步伐。
一句“這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麼還是不會呢”,讓孩子懷疑自己怎麼這麼笨,怎麼什麼都不會呢?
一句“你什麼都不缺,你怎麼這麼笨”,來安慰著自己自己已經給孩子最好的了,剩下的只是孩子自己不努力。
有些家長較傳統,很少肯定與鼓勵孩子,甚至打擊、取笑、批評等,成為家庭教育的慣用手段。
正如同如今有很多年輕夫妻在制定一套房、傢俱、電器等去反覆斟酌,去查詢相關的知識並不斷地去考察,因為是第一次去做這樣的事。
可是,又有多少夫妻,為了生一個孩子,經過理性思考,反覆考察,專心學習育兒知識呢?
很多人都認為有愛就有家,孩子可以是自然長大,孩子只要不出格,就是沒問題。可是他們忘了,家不只是愛與溫暖的傳遞,裡面還有痛苦和失望,孩子的世界很小,被自己最愛的人批評,每天在內心的小角落裡,獨自治癒因抱怨而造成的創口。
就像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拼命的去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和努力,讓他們認為我可以,我並不是一件事都做不好,我可以成為他們的依靠。
我記得很清楚在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考進全校前50名,有點自豪地去對爸爸媽媽說時,換來的就是一句這就算髮揮好了?你現在只是在全校有名,高考面對的可是全國的考生呀!你眼界這麼小嗎?當時是高三,我知道他們這樣是為了對我說要腳踏實地,不要驕傲,但是當時我因為這句話迷茫了。
請不要說我分不清主次,因為,我也是那樣,從來沒被肯定過,做錯了事很難過,找別人幫忙就覺得特別不好意思。
我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糟糕透了,我特別羨慕自信的人,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
因為我怕我真的錯了,我想,不止我一個人去偷偷模仿身邊那些特別自信的人,因為我覺得,就算不是特別自信,也要自信。
當然沒有人會覺得在語言上的打擊是虐待,也沒有人會覺得很過分,自己的孩子家的教育是自己的事,自己認為的便是可得,即便錯了也沒有對孩子的道歉。
而且這時候也會有其他人說:父母只不過是開個玩笑,你怎麼這麼玻璃心呀!以後還要怎麼在社會上混呀!抱歉,我不這樣認為。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為榜樣,是自己以後的目標,爸爸是超人,媽媽很漂亮,孩子以父母為中心。
大冰的《小孩》有這樣一句話:因為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很小,沒有大人的世界有甲乙丙丁,一疼,就是整個世界。
並且經常被父母打擊的人,往往會極度自卑,孩子常常會陷入很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而父母卻總是一邊言語打擊,一邊懊惱為什麼子女總是這麼不自信。
孩子是第一次做你的孩子,家長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同的在於是孩子沒有選擇。孩子也不止是在一到三歲的時候全心全意的依賴你,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請父母再多一點包容和理解,請多把批評和打擊換成鼓勵和擁抱,去給孩子當他覺得困難時,有你們在;讓孩子在遭受別人的質疑時候,依然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家長的肯定和愛,才是造就孩子內心強大的世界條件之一。
大冰曾說,“做不到互相理解 就要做到互相諒解”。
正如在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上班很累的時候,麻煩大人也要知道孩子的眼裡不止有色彩斑斕,還有全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