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孩子還是3、4歲,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讓孩子早早識字、背古詩、學算術,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才藝班,希望孩子早早學會更多的技能和特長。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真的可以培養好孩子嗎?
日本文教大學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教授、小兒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腦科學研究學者——成田奈緒子指出: 許多家長熱衷於提前開發孩子的各種能力,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看似讓孩子領先在了起跑線,其實只是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最終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看到這裡,有些父母會感到困惑了:那麼,不培養孩子這些技能和才藝,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培養什麼呢?
面對父母育兒的困惑和誤區,成田教授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寫成了《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育兒新書。
成田教授作為腦科學研究專家,她在《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書中指出: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而“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和“培養大腦”其實是一樣的。成田教授用了一個等式來表示:培養孩子=培養大腦。
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就可以事半功倍,讓孩子成長。
成田教授為了讓普通讀者,特別是新手爸媽能夠更好地理解,她形象地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
其中,“身體腦”,負責吃飯、睡覺、呼吸等,滿足人類生存最低限度需要的機能。而身體腦的塑造主要發生在孩子0-5歲之間。
而“思考腦”,主要涉及語言發展、身體精細動作的發展以及智力發展。“思考腦”從1歲開始發育,到18歲都一直在發展,其中從6歲到14歲是“思考腦”發展的關鍵時期。
第三部分“心靈腦”,是用以連線“身體腦”和“思考腦”的部分,主要部位是大腦的前額葉。“心靈腦”同時也被叫作“社會腦”和“人類腦”。
“心靈腦”都有什麼功能呢?
原來,當我們被憤怒、不安等情緒控制的時候,考慮周圍的情況,並採取相應行動的高等心理機能就由“心靈腦”來掌管。
心靈腦的塑造時期主要在孩子9歲至15歲之間,到18歲前後一直還會持續發展。
經過這樣的形象劃分,父母就清楚地知道了孩子生長髮育的先後次序,以及在某些特定時間階段的輕重緩急。
從這個劃分父母還可以看出:孩子從出生到8歲是大腦塑造的黃金時期。只要在這個寶貴的發展時期,父母能夠持續給孩子提供有益的刺激,就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健康、穩步、快速地發展。
成田教授特別提醒家長:孩子的“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它們各有其作用和發育的關鍵期。如果父母違背大腦發育規律,過早搶跑,表面看起來是佔據了短期優勢,但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在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搞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的培養順序,要保持好三者的平衡。
更準確地說,培養孩子,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到孩子18歲這之間的時間裡父母要有序、平衡地培養孩子的大腦。
所以,當父母們學習和了解了培養大腦的順序,知道了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大腦平衡的方法,就不會再為“孩子在什麼年齡該培養什麼內容?”這樣的問題而感到煩惱了。
透過閱讀《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我們父母會恍然大悟,原來,育兒可能真的並不需要什麼訣竅,需要的僅僅是常識。
特別是剛剛有了孩子的新手爸媽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培養孩子的辦法如此簡單,培養孩子的好方法原來就蘊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孩子成長中的關鍵階段,只需要我們父母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就可以了。
用最簡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些我們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呀!
很多父母會說:這還不簡單?
但是,現實會告訴這些新手爸媽: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可真的不簡單。
首先,父母要知道,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需要好好吃飯?因為只有好好吃飯,才能讓身體和大腦營養均衡。
好好吃飯,特別是要讓孩子“開心吃飯”,當全家人一起開心吃飯的時候,這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也是讓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刺激的時刻,更是家庭教育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的體現。
另外,好好吃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能夠透過保證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促進孩子大腦血清素分泌。
血清素是什麼東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血清素,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快樂荷爾蒙”。當身體分泌血清素的時候,個體會處於鎮靜、安定、身心平衡的狀態。
血清素能夠降低不安和恐懼,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急躁、混亂的狀況,帶給人安心和愉悅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
接下來,父母要明白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好好睡覺呢?因為大腦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來促進發育。
大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睡眠時間,因年齡而異。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都需要睡眠10小時,小學生需要睡9小時,而初中生和高中生需要睡8小時。
孩子好好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血清素,讓孩子的情緒安定和感到愉悅。
如果孩子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得不到保證,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大腦發育,還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能力,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除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以外,還有就是好好運動。做到這三條,孩子的健康童年,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閱讀這本帶著明顯的日式教育風格的書,彷彿是在聽成田教授在娓娓道來她的關鍵詞是“生活”的育兒觀點。
生命不是一場短跑比賽,當孩子還處於“身體腦”該發展的2歲時,如果父母就開始讓孩子參加“早教”,甚至過度學習,等於是讓孩子的“思考腦”開始提前拼命工作,這樣“拔苗助長”的方式只會打亂大腦的平衡,會造成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後繼乏力。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守大腦發育的順序和規律,保持“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這三個方面的平衡,這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發展。
當父母看到書中正確的觀點,感覺到過去培養孩子的方法做錯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成田教授在書中告訴孩子父母:不要太自責,只要意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就還有機會。
因為大腦具備修復能力,我們可以調整培養方法,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狀況的時候,只要回到起點,先照顧孩子的“身體腦”,讓孩子吃好每一頓飯,讓孩子睡好每一天的覺,再同時保證每一天足量的運動,使身體產生“快樂荷爾蒙”——血清素。
當父母幫助孩子調整好“身體腦”後,接下來,再考慮孩子“思考腦”如何想辦法正確發展,這樣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探討培養孩子的同時,想想我們自己這些成年人每天面臨的焦慮狀況,其實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需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呢?
看看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每天忙忙碌碌,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刷手機、熬夜,不好好睡覺,白天疲乏、無活力,工作不在狀態,心情也不佳。
我們每天都在過度地使用“思考腦”,但是,卻忽略了要照顧好“身體腦”,結果因為身體狀態不好,心情焦慮、鬱悶,直接影響了“心靈腦”。長此以往,健康生活就無法保障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把生命旅程,看作是一場馬拉松的話,想要跑完全程,終究還是要回到生活本身,從認真對待每一頓飯,每一天的睡眠和每一日的運動才行。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中的育兒觀點,跟目前很多帶著商業化目的,向父母販賣焦慮等所謂的教育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透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父母一方面懂得養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另一方面幫助我們父母去學習和了解到更多、更具體的、針對孩子各個年齡段特點的、可以立刻上手的養育方法。
成田教授的育兒觀點啟發了我們,讓我們思考重新回到生活本身去,讓我們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特別注重從生活這個源頭上支援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去向外界盲目尋找。
中國的禪宗有句偈語,說:穿衣吃飯,無非是道。
而《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的育兒觀點和咱們中國的這句禪宗偈語是一脈相通的。這都是告訴我們,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同時也是我們成年人一生值得修行的目標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