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路
養孩子比生孩子更難,這大概是無數父母的心聲了。
作為父母,孩子生出來,就要負責去怎麼把他教育好,而不是像早些年的父母,他們是以棍棒教育或者是任其自由發展,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當他不受你管控的時候,你再去教育他,那個時候事態已經很嚴重了。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慣子如殺子。
雖然聽過很多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話語和道理,但是當自己的孩子降臨的時候,作為新手爸媽除了喜悅與感動之外,對孩子的百般呵護與寵愛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是,從小到大都視為珍寶捧在手心裡,長大了那真是不得了。
經常聽村裡的老人講,如果一個男生他很不懂事的話,給他娶一個老婆他就懂事了,因為這樣有老婆管他了。
聽的我是心裡都驚呆了!20多歲的成年人了,需要老婆來管著自己,那他是有多不懂事啊?可是,不僅是農村的老人這樣認為,他的父母,甚至是全村人的想法都是這樣的。
在孩子最需要你的陪伴和教育時,你忽略了他,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時,你們把重擔給了他老婆,那麼這注定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如今的社會壓力很大,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去搬磚就會忽略孩子,但不去搬磚又拿什麼來養孩子呢?
其實,父母也不用無時無刻陪在孩子的身邊,但是必須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學會尊重他,讀懂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特別是孩子6歲之前。
那麼,如何讀懂孩子的內心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樊登老師的一本書《讀懂孩子的心》,儘可能的解決了父母們的疑惑。
在書中樊登引用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來講訴關於幼兒的教育方法。蒙臺梭利教育法,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過。
蒙氏教育的體系裡認為,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有四個特別重要的特徵。
第1個是敏感期。
孩子出生沒多久時候,在伸手亂抓的時候,在各種摸索的時候都有他的敏感性,他用這種方式學習探索世界,大人會認為很無趣,覺得這個孩子怎麼了,重複做那麼奇怪的事情,其實他是在學習,甚至他什麼都要用嘴嘗一下,就是為了感知他沒有見過的東西。
這個敏感性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他不會再用這個方法去探索世界了,但是如果你阻止他敏感期過,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下降。
第2個是孩子會特別重視外部的秩序
一個小男孩莫名其妙的哭家人,發現小男孩老盯著桌上的傘,原來是有一個客人來了,把一把傘放在了桌上,小男孩覺得不對一直哭,後來他們把傘拿開放到了別的地方,桌子恢復了原來的秩序,孩子就不哭了,說明小孩天生對秩序有敏感性。
原來,孩子有時候哭,是因為大人們放錯了東西,今天學到了一個知識點,是不是以後要對家裡愛哭鼻子的寶寶好點呀!不能動不動就打罵他們。
第3個叫內部定向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有秩序感,會要求自己的身體也要符合一定的規律。比如媽媽給孩子洗澡,他每天都很開心,每天洗澡都不會哭,結果有一天換了爸爸給他洗澡,他就會變得不安和絕望,後來才知道媽媽的動作是右手託著孩子的腦袋著手給孩子洗澡,爸爸則恰恰相反。
第4個就是孩子的智力發展是透過自己來完成的
一個出生只有4個星期的嬰兒,看到爸爸和叔叔同時出現,或者是媽媽和小姨同時出現,孩子就會呆住了,因為他倆太像了,孩子無法分辨誰是爸爸,不過只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他倆一直分開站,一個在左一個在右,等到孩子慢慢發現了原因,開始認清楚兩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寬慰很多。
大人在探索,還大人在孩子探索時就要有耐心,我們都沒有必要去告訴他哪個是叔叔哪個是爸爸,他自己會慢慢發現,而且他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因為他終於掌握了學會了。
理解了這些孩子的心理特徵之後,我們就能夠看到大人是怎樣阻止孩子的發展的。
大人阻止孩子的發展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叫孩子不要動不要碰,不要喊,也不要哭,甚至孩子想要拿東西的話就不能讓他亂摸。其實孩子是在感知這個世界,他有自己對身體的協調性。
父母學會用耐心去陪伴和教導孩子,孩子必定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在愛的沐浴下,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
說完對孩子的幾個教育問題,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去看看樊登老師的親子溝通的方法與訓練。我把這部分總結了以下四個點:
1.父母戒掉吼叫式教育
父母的吼叫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呢?
我一個朋友小李從小被她的媽媽吼叫著長大的,從小就特自卑,但是外表又裝著很堅強。不敢和媽媽靠近,甚至有時候打電話給母親,都不會叫她一聲媽媽。母女關係極其尷尬,兩個人在家就跟陌生人差不多。
2.給孩子一個主動選擇權
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小歡喜》裡的英子被媽媽改了高考志願後,英子抑鬱了,差點要跳河。父母好言相勸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控制慾強的父母,沒有給孩子任何選擇的權利,她的人生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可是所有的一切並非出自本心,所以叛逆的結果終究會來臨,不想悲劇發生,必須學會該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就該放手。
心理學家賀嶺峰說,每一個個體都存在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真的尊重自己的孩子的話,就應該讓他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哪怕是你是他的父母,你都沒有權利去規定。
3.家庭日常裡的放鬆式溝通
犯罪心理營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圓桌派》時分享了和孩子溝通的秘訣:我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我有事情要跟女兒交流時,我都是叫她和我一起去逛超市或者公園的時候,因為這樣的氛圍是很日常和放鬆的,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溝通效果好了很多。
經過多次的溝通,孩子有什麼事情也會很愉快的和我分享,母女關係非常融洽。
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會比較多叛逆,父母說話大都是不管用的,不僅不聽父母說,還經常轉身就走人。碰到這樣的孩子,父母也是又氣又惱呀!以後碰到這樣的情況,首先和孩子說話語氣要緩和,還有挑一個氛圍輕鬆的地方,最好不要在飯桌上說教太多,不然以後都不願意與你同桌吃飯了。
4.父母犯錯了,誠摯的道歉
楊瀾在一次訪談中,偶然間提到了一件趣事。
有一次,當著孩子的面她和丈夫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把孩子嚇得瑟瑟發抖不敢出聲。楊瀾和丈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嚇到了孩子。
兩人立刻停止了爭吵,然後一起來到孩子房間,單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我們想跟你說,大人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比如我們剛才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們倆真誠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第一,爸媽之間還是相愛的;第二,我們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
作為父母不要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去教育他們,多花點心思和時間去觀察孩子在成長中的變化,而不是處處否定自己的孩子。
樊登說:“要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和孩子是可以一起成長的,你讀懂了孩子的內心,孩子自然會體諒你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