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控制能力和道德觀念正處於發展的階段,所以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不同的父母對待孩子犯了錯的態度也有所不同,但實際上這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好機會,而父母只有正確的去對待,孩子才能夠朝著好的方向成長。
4歲女兒打碎手機惹怒爸爸於先生是一個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他和妻子有一個4歲的女兒,而平常都是妻子在帶孩子,於先生因為早出晚歸的工作,所以和孩子的接觸時間並不多,親子關係也不親密。
這天週末,於先生休假在家,妻子生病了需要到醫院檢查,於是就讓於先生幫忙照顧孩子。一開始女兒自己在旁邊玩玩具,於先生則坐在一旁用手機處理工作。過沒一會兒,女兒突然纏著於先生要他陪自己玩。
於先生不耐煩的吼了孩子一聲,結果孩子委屈的將於先生的手機打碎在地上,女兒的舉動讓於先生頓時火冒三丈,於是他一怒之下就扇了女兒一巴掌,因為於先生的力氣太大,女兒的頭部磕到了一盤的桌角,瞬間昏迷不醒。
於先生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趕緊將女兒送到了醫院,但儘快醫生全力搶救,但孩子腦部損傷嚴重,所以再也沒醒過來,而於先生的這一巴掌,也把整個家庭都打散了。
"暴力教育"是最無效的教育俗話說:"棒棍地下出孝子,"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就應該要打罵,這樣他們才能夠長記性,但事實上,"暴力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無效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對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要遠遠超過它帶來的教育效果。
蕭敬騰小的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孩子,所以他一個星期可能有五天的時候都會被父母打,當時他是發自內心的"恨"自己的父母。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信心,而父母"暴力教育"則會嚴重的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出於自尊心的保護,在心裡會"記恨"父母,所以親子關係也會變得緊張。
同時當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後,他們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有的孩子每天都會活在擔心父母要打罵自己的恐懼中,所以性格上可能變得自卑和沒有安全感,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而另一種孩子也會出現"暴力"傾向,所以他在人際交往時,言行當中容易充滿了"暴力性"。
拒絕"暴力",正確處理孩子犯了錯1、瞭解原因
在《爸爸去哪兒》當中,節目組讓孩子去市場上賣楊梅賺錢,但貝兒不僅沒有完成任務,甚至拿別的孩子賺來的錢給自己買鞋,遭到拒絕後直接將鞋拿走沒有付錢。而爸爸陸毅得知後平和的詢問了原因,而後才開始給貝兒講道理,貝兒這才明白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當孩子犯了錯時,父母不要第一時間去懲罰,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有他的原因,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瞭解孩子做這件事情的出發點,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去引導孩子思考錯誤。
2、讓孩子承擔後果
做錯了事情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而父母要想讓孩子長記性,最重要的應該是讓孩子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去承擔這個後果。這樣孩子以後在說話或者做事情的時候,才能夠下意識的去考慮後果,降低犯錯的機率。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夠理性的去引導和教育孩子。而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犯錯是很常見的事情,而父母一定要收起"暴力"的教育方式,溫和的方式往往能夠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