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的責任,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天地之大,生活之趣味,為孩子在心中埋下愛、自信和希望的種子。

——虎媽

作者 | 青豆

曾經看過一則短影片,印象深刻。

公園裡,男孩的媽媽要求小女孩把球借給自己孩子玩,小女孩拒絕了。

這時男孩媽媽不客氣地說:“這個小姐姐不借給我們玩,這個小姐姐是個小氣鬼,走,我們去問問其他小朋友。”

小女孩的媽媽聽到了,馬上說道:“這位大姐,借我2000塊錢吧,啊?不借啊,走走走,我們不站在這個小氣阿姨的旁邊。”

小男孩的母親惱羞成怒地說:“你這人怎麼說話的啊!”

女孩媽媽反擊道:“是你先給我的孩子亂貼標籤的,她不想借給你,是她的權利。”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真解氣。

說真的,在生活中給孩子亂貼標籤,是件太常見的事情。

回看我們自己,就常常忍不住給孩子貼上“磨蹭、內向、膽小”等各種各樣的標籤。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生活中,家長亂給孩子貼標籤,很有可能毀了孩子。

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

給他亂貼標籤就夠了

亂貼標籤式的表達,傷人於無形,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血淋淋的慘痛案例。

我的表哥是一個從小有點內向的男孩,講話還有點口吃,但是男孩子,小時候總是愛鬧愛笑的。

有次國慶節,我們全家去阿姨家做客,大姨讓他給二舅打招呼,他漲紅了臉,卻沒憋出一句話。

這時大姨臉上面子掛不住,忙解釋道:“這孩子平時就內向膽小,你看他多大了,跟傻瓜似的,話都說不好。”

話音剛落,廳內一陣鬨堂大笑。

從那天起,表哥身上多了兩個標籤:膽小鬼,傻瓜,也總有人拿這兩個詞跟他“打趣”。

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內向,看到人更不愛打招呼了,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連對家裡人說的話都很少。

時間飛快,如今我已為人母,前一陣問起表哥,母親卻是一陣嘆氣。

他幾乎無法與陌生人正常溝通,讀書讀到初中畢業就唸不下去了,性格自閉,找不到工作,在家待業已經多年。

壓在表哥身上的負面標籤,已經成為他人生的枷鎖,無人能打破。

這樣的孩子讓人心疼,卻從來不是個例。

在知乎曾看到一個問題:“父母情商低會給後代帶來多大的影響?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如果,父母亂給孩子的行為貼負面標籤,放大孩子的缺點,打擊孩子,只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那麼這樣的孩子,大機率長大後會像這位答主一樣,向父母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敢接近父母,活得自卑而又小心翼翼。

令人扎心的是,很多父母都是無意識給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但孩子卻記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痛了一輩子。

那些負面標籤,就像一道道永遠好不了的傷口,時時刻刻提醒著孩子,“你不夠好,你真笨,你真的很差。”

孩子活在負面標籤所帶來的壓力中,消磨著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對生命的熱忱與追求。

不亂貼標籤

才是尊重孩子的開始

而芬蘭的老師回答,這正是她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規避的誤區。

避免因為孩子一時表現不佳,就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

聽完,周軼君反問,如果一個孩子討厭數學,討厭數字,那應該怎麼辦呢?

芬蘭的老師則表示,她們會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而不會認為是孩子有問題。

在芬蘭老師的教育觀裡,我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不喜歡數學,但是對小汽車很感興趣,那就用小汽車教學。

喜歡積木,那就用積木教學,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節奏,慢慢來。

陳丹青有一句話,說給父母聽:“一朵花剛開,別評價,讓他長大、盛開。”

每個孩子生來有自己的特質,有自己看待生命的方式,有自己對世界的渴望,他們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沒做好,馬上就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如果孩子內向,不敢打招呼,那就鼓勵他,“我知道你這次還有點緊張,下次做好準備了,我們陪著你好不好?”

如果孩子調皮好動,就跟他玩木頭人的遊戲,看看誰能夠靜下心來。

如果孩子有點膽小,那就靜靜陪著孩子,做孩子安心的後盾。

不要心急地去對孩子的人生下定義,而是在參與他成長的日子裡,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支援和尊重。

面對孩子的不完美,不輕易給孩子下定義,學會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因為,得到尊重的孩子,才能從容地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發揮自己的優勢,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多給孩子正面的反饋

孩子未來才更自信

前陣子,熱播的親子教育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的一幕,讓人感觸很深。

嘉賓傅首爾陪著徐敬凱寫作業,看到他寫得認真,就誇獎他:

“誰養出來這麼好的兒子,晚上我要問問你媽媽了。”

但凱凱卻低著頭說:“媽媽說我不好,她天天說我不好。”

其實凱凱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小學霸”,“別人家的孩子”,但凱凱媽卻吝惜對孩子的誇獎。

這是因為她擔心自己的表揚,會讓孩子嘚瑟,所以別人說好話,她就說壞話。

凱凱媽媽的這種行為,無意間就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當凱凱說出“媽媽說我不好”時,這意味著對於孩子來說,連最親最愛的母親,都不認同自己。

等時間長了,他就不再擁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難題,也不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做好。

反觀作為嘉賓的傅首爾,在發覺凱凱情緒變得低落時,她馬上用正面積極的話來鼓勵凱凱:

“你知道你媽媽為什麼給你佈置這麼多作業嗎?

因為你太聰明瞭,做作業就是這麼的簡單,你算得跟傅老師一樣快,在古代都可以賺錢的。”

傅首爾給凱凱的正面反饋,讓他知道,自己的表現受到了肯定,就一定能做好。

果不其然,凱凱聽完這番話,頓時幹勁十足,一口氣把作業完成了。

這就是給予孩子正面反饋,立竿見影就能產生的效果。

鏡頭之外的凱凱媽媽這才驚喜地發現,原來孩子是可以高效又快樂地完成作業,並不需要自己一味地反覆敦促,關鍵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現代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人內心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與讚美。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來自父母的正面反饋,就是一次次的認同與愛。

同時,父母也不必擔心正面反饋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負。

在紀錄片《生命·成長》中,教育專家賴念華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

“我們並不是過度去誇獎孩子,而是透過實際我們所看到的部分,我們理解的部分去回饋給孩子,那這樣對孩子就是最具體的迴應。”

這就要求我們正視孩子的表現,誇孩子要誇到具體的部分,讓孩子知道哪裡做得好,所以值得被誇獎。

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及時給予正面反饋的父母。

當父母學會巧用正面反饋,激勵孩子,孩子就能學會積極地思考問題,直面問題,對人待物更加從容自信。

學會欣賞和鼓勵孩子,孩子回饋給你的,將是未曾意料到的驚喜。

很喜歡一句話:

父母的責任,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天地之大,生活之趣味,為孩子在心中埋下愛、自信和希望的種子。

讓孩子身處低谷時,擁有直面挫折、免於崩潰的力量。

讓孩子體察到來自父母的接納與信任,更有底氣地走出成長的每一步。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教導下,擁有強大的內心,一往無前的勇氣。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學會尊重孩子,不亂給孩子貼標籤,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收穫一段親密有間,彼此信任的親子關係。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十月懷胎精心培養娃,卻輸給這兩個毛病,孩子和我們越來越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