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許多家長也變得頭疼起來。他們發現自己原本乖巧的孩子做事變得我行我素,完全不聽勸導,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實在是很難管教。
於是家長們試圖用高壓教育或是講道理的方式改變孩子,結果不盡人意。孩子平時壓力大、做事沒動力?其實構建孩子的“內部評價系統”才是關鍵。
小趙的女兒在上初中之前,成績優秀,每次都能穩定在年級前十。但在上初中之後,她的女兒突然不能及時適應緊張的學習環境和增多的課程。
每天完成作業的速度仍然和小學時一樣,每天做完作業後,都已經12點多了。小趙又總是害怕孩子休息不好,所以他總是催促女兒做作業,同時又責怪女兒做作業太慢。
久而久之,為了提高速度,小趙的女兒完成作業的質量逐漸下滑,學業成績也有所下降,並逐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變成了成績處於中下游的孩子。
也許小趙是出於關心才給女兒施加壓力,但是其實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缺壓力,他們要面對的不止是學習生活中的自我壓力,還有父母老師附加的壓力。
一、現在的孩子不缺“壓力”有一次下班,我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獨自走在路邊,看起來有什麼煩心事,於是我問他:“小秦,你怎麼啦?”
小秦說:“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很嚴格,這讓我覺得壓力很大。這次半期考我考得不好,我很害怕爸爸媽媽會不高興。”
他說,在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試中,他的父母會給他每門課的成績規定分數,他們非常重視每門課的成績。
因此,他考試的時候非常緊張,心理負擔很重,現在,他最希望的是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進入重點高中,以免讓他的父母失望,小秦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很常見的。
●在家庭中,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了殷切的期望;
●在學校裡,老師對孩子的排名看的很重;
●在社會上,人們把學歷視作敲門磚。這些壓力覆蓋了孩子所有的生活空間,並把孩子壓得不能呼吸。
如果作為孩子最親近的家人,我們還要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話,是不是就顯得有點太不近人情了呢?給孩子壓力時不僅自己焦慮,這也有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現在的孩子不缺“道理”現在的父母知道過度斥責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他們選擇停止責備,去和孩子講一堆大道理,試圖讓孩子從道理中學習到一些東西,自我感悟,自我反省,然後進步。
然而,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他們一點也不缺“道理”,無論是教科書本中,還是網路推文裡,都存在著許多大道理,道理孩子都懂,只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踐行。
小錢的孩子就是這樣,每次孩子的成績一有下滑,他會為兒子做思想工作,跟兒子說如果他不能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上一所差學校,找不到好的工作,生活將變得非常辛苦,未來一片黑暗。
實際上,這些道理,孩子已經聽過非常多遍了,重複的灌輸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家長真正應該注重的,是如何讓孩子真正把這些道理聽進去,併為此付出努力。
三、壓力轉化為動力,構建內部評價系統是關鍵父母對待孩子壓力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對壓力好好地加以利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化解壓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家長對此視而不見,孩子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壓得孩子無法呼吸。
童年是一個人內在評價體系形成的過程。當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感受,願意尊重孩子內在的動機時,孩子才能有自己的空間去遵循自己內在的評價體系,進行自我認知。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沒有得到來自家長充分肯定,總是被否認、批評、批評和忽視,他就會被外在評價系統所影響,並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這樣,孩子的內在評價體系就會崩潰和瓦解。甚至外在的評價體系也會內化到他們身上。
當孩子上學後,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會少很多。除了學校,孩子們最長時間活動的場所就是家中。因此,孩子在家的時間,也是非常關鍵的,父母需要主動詢問孩子,瞭解他們在學校的生活。
透過溝通,讓孩子們展示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家長們才能瞭解到孩子的壓力所在,從而更好的從根源開始幫助孩子化解壓力。
每個人在生活中大大小小都會犯一些錯。更不要說孩子了,其實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使用不正確的方法去面對錯誤。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一味地批評和責備孩子是不明智的選擇。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錯在哪裡,又該如何去彌補錯誤,避免下次再犯。
這樣,當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他們就不會過於消極。相反,他們會用他們的大腦思考解決方案,變得自信和積極。
家長可以嘗試著讓孩子在運動、飲食、睡眠等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這些地方養成好習慣。
不僅可以讓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也能使孩子的心理發育更健康,培養出開朗樂觀的態度,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能積極地去面對。
總結孩子也有壓力,適當的壓力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可以成為推動他們的動力,可是當壓力過大時,孩子就會像掉進了水裡,無法呼吸。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釋放壓力,讓壓力變成孩子們的動力,切記不要成為施壓者的一員,還給孩子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