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育兒先育己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我們必須得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去教育下一代。

教育孩子,就要有認栽精神。孩子好教,是你的幸運,不好教,就認栽,也要咬著牙堅持。

孩子與孩子差別很大,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方法,只能耐著性子摸索。

家長生氣很多時候不是在於那一個點,而是摻雜很多感情的,比如,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覺得另一半拖累了孩子的智商,覺得其他家人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等等。很多家長不是本身情緒暴躁,而是一種積怨已久的爆發。

這話說起來很容易,實際做起來很難。因為大部分人的童年,是缺少情緒管理這一課的。

這絕不是在找託詞,而是時代不同,追求不同。很多人小時候,家庭追求的是溫飽,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相對現在來說是很少的。

這次的問題,看似是普通的輔導作業的問題,其實只是又一件成年人情緒失控的例子罷了。由於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家庭教育的佔比越來越重。對父母輔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同時,大多數人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

對孩子的打罵也是一樣,無疑給孩子傳遞出一種資訊:出現問題時,可以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你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且會潛移默化地模仿。

可能有的人會提出質疑:“難道不應該是現在家長和教師社會分工錯亂,家長不僅白天忙工作,晚上還要成了督導老師,才會出現這個現象嗎?”

我想說的是,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家長不督導,除非你的孩子天生自覺性很高,否則別想他能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優秀了,無稽之談!

義務教育只能保證把知識都教給你了,孩子沒學會不回家學,全班等老師把你家笨孩子教會,別人還學不學了?

輔導孩子,生氣是必然的,有什麼辦法?

只能勸自己更加客觀理性一些,讓智商情商佔領高地唄!

火上來了,就只能強壓下去,告訴自己,不能敵人未亂自己先亂,就是要和孩子鬥智鬥勇。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自己找安慰。

肯定有人會想當年,以前打孩子比現在還厲害,但是以前打孩子多為孩子頑劣,現在孩子捱打十有八九因為學習。

歷史證明,社會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際,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身份的焦慮》

精英崇拜導致我們對於孩子過度期望,這就是我們教育焦慮的根源。

看過一本書,深以為意,大概內容如下,很有借鑑學習的意義:

我們從上一代承襲了很多東西卻不自知,這是我們有時很難判斷,自己究竟是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產生反應,還是受過去影響而產生本能反應。

​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成為自己的性格一部分,性格的東西就自發地表現出來,除非有意識去剋制,或者經過長期的自我完善來改變,否則真的很難避免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及上一輩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有一天你會赫然發現,那些經歷會冷不防地跳出來,給你一記回馬槍。

​你可能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一張嘴,說出來的話竟然跟我媽媽如出一轍。

還是那句話,輔導孩子寫作業,陪伴為主,不要定太高的目標,最好一起學習,而不是拿著手機一直玩。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晚上都是我帶寶寶睡,媳婦卻和她閨密這樣說,功勞都是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