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家長課上,有個媽媽說,她真的做得很好了,從孩子一歲開始,就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教他識字,背詩,玩遊戲。
總是對孩子和顏悅色,不罵也不打。總是允許和肯定。
和孩子的關係很好,孩子什麼話都肯說,也什麼話都敢說,喜歡哪個女孩子,對方過生日,直接問她要錢買禮物。
那,對此你有什麼煩惱嗎?
不好的是,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和同學關係也處不好,覺得老師同學都對他不友好,甚至針對他。
現在我不知道要怎麼教育他,而且比起很多其他家長來說,我真的做得很好了。為什麼他現在是這個樣子呢?真的很讓我失望。
那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了,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分享了一件事情,兒子出去玩,半夜一點才回來,回來去她房間把她叫醒,跟她說了半個小時,去看了電影,電影什麼內容,還去玩了桌遊。她很不開心,也不想聽,但還是忍著,讓他說了半個小時。
我問她是什麼原因,在大半夜被叫醒,她並不高興,不願意聽的情況下,需要忍耐著聽孩子把話說完。
她說,他那麼有興致,我不想掃興,不想讓他失望。
為什麼她那麼希望做個好媽媽呢?因為自己的媽媽總是否定,總是對她不滿意,總是批評,她想說什麼,媽媽總是沒耐心聽。
所以她一定要做一個和媽媽不一樣的人。孩子要什麼,她都要給他,他想說什麼,做什麼都可以。
所以她不想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她不敢打斷孩子,不敢跟孩子說,她太累了,想睡覺。因為她覺得孩子承受不住,覺得這樣做孩子會很受打擊。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就不是好媽媽了。
這種不敢堅持自己立場的事情,幾乎貫穿了這個孩子的整個養育過程。她很難站在媽媽的位置上,對孩子提要求,對孩子設立規則。
有的人覺得好媽媽是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物質條件,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物質的匱乏,很多的求而不得;
有人覺得好媽媽應該對孩子特別寬容,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經常遭受苛責和打罵;
有人覺得好媽媽應該天天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媽媽經常沒有時間,或者不在身邊。
……
大家所要成為的那個好媽媽,都是自己想要的好媽媽。
所以,這個“好媽媽”不是為孩子準備的,而是為我們自己準備的。
就像上面那位家長,她覺得好媽媽應該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支援孩子,所有的事情上都寬容。因為她曾經因為媽媽的苛責,覺得委屈,覺得受傷,覺得自己不被喜歡,覺得自己不好。
所以她不敢對孩子提要求,她覺得那些要求就是苛責,會傷害孩子。
如果她總是這麼跟孩子去互動,顯然是有風險的。因為社會是有規則的,如果一個家庭不敢給孩子建立規則,孩子進入社會是會遇到困難的。
所以孩子是需要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別人會生氣,他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能會引起對方什麼樣的情緒。但是一個什麼情緒都不肯和孩子外露的母親,一個靠隱忍和孩子溝通的母親,她可能不能面對自己的情緒,所以她也不能面對孩子的情緒。
最終的結果是,孩子也很難體察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更不要說涵容情緒的能力了。
對這位媽媽來說,好媽媽是她自己想要的,願意傾聽自己,對自己包容的媽媽。
那孩子要什麼呢?這個媽媽可能並不清楚,她認為“我做了這麼多,我的孩子怎麼變壞了”。潛臺詞是:我是個好媽媽,但是你不是一個好孩子,你配不上我這樣的媽媽,心中積累了大量對孩子的失望。
很多媽媽,在意的是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媽媽,以至於她們都不太瞭解自己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學習不好,是怎麼不好,他的難處是什麼?
她可能對孩子呈現出來的問題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很崩潰,很想逃避。因為她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意味著需要去面對她可能不是一個好媽媽。
我們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好媽媽,去滋養曾經的自己。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個好媽媽,那麼,孩子就承擔那個壞的,讓人失望的角色。孩子很神奇地變成了,我們討厭的那個自己,我們自己身上最不喜歡的部分,孩子都有。
創傷很容易被複制,不是因為我們不愛孩子,反而是因為,我們太想讓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就是這樣,往往把愛變成了創傷和傷害。
問題的根源來自,我們藉著養育孩子的機會,在養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