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小調查吧。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
1、叛逆、愛頂嘴、我行我素
2、整天和朋友鬼混、打架,不想學習
3、多愁善感,一點微不足道地小事就能引發情緒崩潰
4、性格變得陰晴不定,不敢和他多說話,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惹到他厭煩
這些應該都是成年人對青少年最多的評價,就連新出的一則電視廣告都把青少年刻畫成了一種性格怪你、鬱鬱寡歡的生物。
他們經常摔門而出,對親人惡語相向,而廣告中的冒險之旅將“治癒”他們這些“青少年綜合症”。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也寫到:他們舉止惡劣,藐視權威。他們不敬長輩,不愛鍛鍊身體,盡喜歡談天說地。
現在我要來改變你們的看法,改變你們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
英國的幾位臨床心理學家貝蒂娜·霍恩、簡·吉爾莫好塔拉·墨菲合著過一本書,叫做《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三位作家對神經心理學都有著專業的興趣,並且在著名醫院和大學學院工作過。
他們有著專業學術背景和20多年的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工作經驗,在《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書中,作者將向我們展示科學界正在興起的對青少年大腦更加積極的看法,並進一步展示面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青少年,以及要如何徹底你對他們的認識和與之互動的方式。
青少年,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人從13歲到19歲年齡段的少年和青年。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獨立的整個發展時期。。
我們總是在說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壞毛病,和他們完全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大腦。
青春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根據英國最新資料顯示: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年齡較小兒童的三倍。
因此,對青少年大腦的瞭解,成了現在科學界最火的議題,我們也要懂得青春期應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而不是無止盡的責備和謾罵。
下面,我從《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書中截取了三個比較常見的青春期現象,讓我們從根源上來了解青少年的大腦,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行為。
一、父母突然變得不重要了
朋友A的女兒最近剛過完12歲生日,她和我說,去年女兒過生日時,還許願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可是,就在剛剛過去的12歲生日,卻讓A夫妻開始五味雜陳起來。那個寶貝女兒好像突然就變了一個人,她不再粘著父母,開始頻繁和朋友相約出去玩,並且喜歡上了一些父母聽都沒聽說過的偶像明星。
總之就是,父母感覺正在失去女兒。
確實,一個人長大的過程中,社會關係的焦點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在嬰兒期,最關鍵的社會關係是主要照料者,如父母。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表明,人類如果在嬰兒期與母親長時間分離且沒有特定照料者,這會對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終生影響。約翰·鮑比在20世紀中葉提出的依戀理論就是這個的雛形。
在少兒階段(4-10歲)社會關係發展的重點是玩伴,小朋友學會如何和朋友一起玩耍,此時,他們與父母依舊保持著密切聯絡。
在青春期,青少年被驅動著與同伴融合。這種融合與小時候和同伴出去逛街、互動是不同的,是孩子在自己的小組中找到位置確定自己歸屬。
這正是青少年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融入同伴之中。
那麼青少年時期的同伴對青少年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困擾呢?
·同伴影響和同伴接納很可能會支援許多決策和行動
·同伴存在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壓力(這個壓力指更在意他人的 看法)
·在青春期社交過程中會引起有意識的思考,但成年後會自動進行
這些問題可能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都是微不足道地小事,如:和朋友吵架了、朋友不願意和我玩、感覺有人在說我壞話……
大腦中的社交痛苦網路和身體疼痛網路是同一網路,因此大腦認為社交排斥同樣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尤其是對於渴望社會融合的青少年來說。
因此我們也能理解孩子會因社交而痛苦了。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做:
1、優先考慮青少年的社會關係,並確保他們有社會融合的機會
2、提防社交性獎勵,因為同伴社交獎勵可能會勝出(不要試圖用金錢等物質獎勵來塑造青少年的行為)
3、始終強化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建立抵禦社會排斥的可能(成長型思維即嘗試多種可能、樂觀)
4、用青少年的眼光看待主要的社會風險(多學習和傾聽)
5、當你和青少年相處時請注意你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好語調,以免分散注意力(切忌諷刺、挖苦和失望)
在青春期階段,同伴的觀點具有極高的權重,雖然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階段,但對於父母 來說,被疏離和拋棄的感覺也是真實存在的。
當年那個牽著你手牙牙學語的孩子突然變得更願意由別人陪伴,要接受這樣的事實確實不容易。
不過你要記住,這都是暫時的,你始終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也許你當下的感覺並非如此,但確是事實。
二、愛衝動的叛逆期
“叛逆”是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評價得最多的話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不那麼理性思考的大腦,尤其是青少年。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神經學家保羅·麥克利恩提出過“三個大腦”的概念,也許這能幫你理解青少年為何會有那麼“叛逆”的行為了。
1、本能大腦,在危機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是我們生存中所必須的大腦功能,如呼吸、心率、體溫調節等。
當身體遇到危險時,大腦會直接傳送訊號給身體,並且迅速採取行動,以確保我們可以生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能反應”。
2、情感大腦,感受並激勵。它位於腦幹上方、大腦皮層之下,被科學家稱之為“邊緣系統”。情感大腦負責安全、情緒和動機,這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重要區域。
情感大腦結是無意識的,但是卻能幫助我們從環境中獲取想要的東西。
3、思維大腦,思考並推理。這是在三個“大腦”中的最高部分,即思維大腦進行的。
思維大腦在我們出生時尚未成熟,經過不斷髮育和完善,直到25歲左右完全成熟。
三個大腦互相影響著青少年,青少年也在不斷學習如何使用他們的思維大腦和情感大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總而言之就是,青少年的負面或衝動行為可能是由強烈的大腦訊號所驅動。並且青少年還沒有學會和掌握這三個大腦,他們自己也被大腦裡錯綜複雜的訊號給攪亂。
作為父母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
·注意青少年的行為以解讀他們的大腦
·激勵,不要威脅(青少年被激勵的那個大腦才是最活躍的大腦)
·等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
·陪伴在孩子身邊,和他們在一起(不是監督,是陪伴)
·暫時保留自己的意見,只是傾聽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幫助他把情緒描述出來(把情緒大腦轉為思維大腦進行工作)
·稍後尋找合適的時機再談,思考解決方案和學習要點
青少年的叛逆情緒並不受自己本能控制,而是大腦在進行第二次發育。眾所周知,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是出生後那三年,而第二次就是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的大腦再一次發育,這是好事,家長如果可以好好把握這個大腦飛速發展的階段,為孩子的思維大腦提供幫助、情感大腦得到平靜和滿足,那麼青少年的大腦學習效果會得到最佳。
三、成績不好,沒未來
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最令家長頭疼的就是成績了。
事實上,青春期是學習進度的跳板,有很多孩子會在青春期時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竅”,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尤其是青少年大腦的結構具有高度可延展性。
一個人的大腦包含約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的數量在我們出生時和死亡時大致相。成熟的大腦和不成熟的大腦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神經元之間的連線數量。
新生兒的大腦神經元之間幾乎沒有聯絡,從出生到三歲之間的人類大腦發育飛速,嬰幼兒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各種複雜技能。
那麼青少年的大腦神經元連線是怎麼樣的呢?怎麼可以促進青少年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促使他們建立更多的大腦回路呢?
那就是:重複。任何重複的活動或者思維方式都會對大腦回路產生持久的影響。
加拿大的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著作《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裡推廣過一個定律,叫做:一萬小時定律。
就是說,各行業的技術人員他們之所以成為專家,是因為他們在各自選定的領域都進行了至少一萬小時的練習。
並且這個理論也得到了神經學家的佐證的支援,重複練習可以使大腦回路被啟用的次數越多,神經元連線更多。
我們作為家長除了要求孩子多進行刻意練習之外,還可以怎樣幫助青少年大腦的神經元連線呢?
1、幫助青少年建立成長型思維,而非固定型思維。即,一個人的智力是可改變的,讓孩子相信他可以透過學習達到更高水平,同時也相信,如果堅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終會成功。
2、 不要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沒有學習天賦”等標籤,當然,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也不要說孩子是因為“天賦”。
3、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練習,包括煮雞蛋。很多家長喜歡說“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連煮雞蛋都不會”,可是你教過孩子嗎?實際上,對於新手來說,煮雞蛋也是一個高難度技能。所有,請給孩子一個他們構建大腦回路的機會。
4、幫助他們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練習學習,改變練習方法可以使其目標明確,並將學習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5、與他們談論自己年輕時所犯的錯誤。感同身受是把自己和青少年拉近的最好方法,他們需要榜樣,你可以向他們展示自己年輕時犯過的和他同樣的錯誤,後來又是怎樣重新開始和努力的。
大腦透過重複建立迴路,從而形成能力。應對挑戰的強大信念和快速反應,可以為青少年進入良性的學習迴圈鋪路。
所以,當你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不要放棄他打擊他,只要找到方法,無論合何時開始都不晚。
《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是一本富有洞察力、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書,他揭開了那個經常被誤解甚至被惡意誹謗的青少年世界的蓋子,也說明了青少年是如何被大腦所影響,以及各種青少年時期會遇到的各種問題現象。
我只是選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如果家裡有一位青春期孩子,也許可以嘗試瞭解一下這本書。
王源有一首歌叫做《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許青春期孩子的心裡就有這個一個小世界,他在想:你真的不懂我。
那我們就爭取做那個盡最大努力去了解孩子的父母吧,讓孩子擁有小世界的短暫寧靜,也擁有想出來就隨時可以出來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