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心靈捕手
編者按:青春期是孩子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一身要持續十年左右的時間,如果這段時間內,孩子能夠得到足夠的理解、支援和愛,他就會在不斷的摸爬滾打中探索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同一性,找尋到真正的自我。孩子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父母的格局和態度至關重要,因為從找到自己到相信自己之間有一條巨大的溝,這條溝不需要父母幫他走過,而是需要父母用自己的愛和包容去填平這條巨大的溝,讓孩子平穩地走過去。
跨越鴻溝,需要愛和溫暖
透過8個月的掙扎和調整,兒子和我們的關係有所恢復,自己也覺得找到了自己,前段時間在校狀態特別地好,參加了考試、恢復了體育運動、和老師溝通也很好、也學會一定程度的包容同學,週末都到圖書館學習,給自己一個管住自己的理由,作息和遊戲控制都往良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我當時的復學記也表現出對未來充滿期待,心中也希望孩子就這樣突飛猛進,我們共同去創造一個奇蹟。
但過去的一週,兒子又不上學了,是為什麼呢?看起來起因是因為陽光體育時跑步傷了腿,然後觸發了那份對我們過去傷害過他而深深地恨。週一晚上,和媽媽大發雷霆,罵媽媽打媽媽,說都是媽媽把他害成這樣子,現在這條腿基本是廢了,一跑就受傷(第二天去醫院檢查其實沒有什麼大問題)。到星期二、三、四、五,每天晚上讓我陪他睡覺。在這個過程中,也跟我聊了好多關於自己為什麼不想去上學的原因,我才漸漸明白孩子週一為什麼要發那麼大的火,並不是因為腿受傷,而是因為腿傷讓他心中產生了巨大的挫敗感,那種想努力鍛鍊身體減肥但卻突然又受傷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迅速延伸到學習,幾個月不上學,耽誤了大量的課沒法在適時間內補起來,自己內心又有很高的要求,前段時間儘管努力,但發現根本不可能適時間達到預期,心中充滿了失望和無助,對未來沒有信心。於是藉由這次腿傷一股腦兒地發洩出來。
因為腿傷,憤怒洶湧而出。
這次媽媽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上,有了巨大的進步,能夠比較好地接住孩子洶湧而出的憤怒,孩子說以後要天天打媽媽,問媽媽願意承受不,說要把過去你們給我造成的傷害如數奉還。媽媽很平靜地說,可以的,過去是媽媽錯了,我願意承受。便後來孩子卻說,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是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變好了。接下來的幾天,兒子情緒很平穩,和媽媽相處也不錯,我想他是感到了媽媽的愛的。
在每晚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兒子心中的無助和不安,因為他一直打遊戲,交流中我說,兒子,爸爸真的不反對你打遊戲,因為我知道你只有心煩時才會這樣長時間打遊戲,遊戲是幫你緩減負面情緒的,你是因為不上學才打遊戲,而不是因為打遊戲才不上學,就像爸爸心煩時會抽好多煙,也會打遊戲停不下來。爸爸在面對你打遊戲時唯一的擔心就是,過長的遊戲會對你的脊椎造成傷害。我知道你內心有很多的情緒積壓,讓你無力去面對學業,所以,爸爸建議你,既然在家休息,我們就放下自己的擔心,好好休息,我把武志紅關於人生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浪費這篇文章和他分享,他聽了點點頭,說,但我做不到啊!我還和他分享了語凡老師的課程中關於“接納”、“自我”、“自由”、“自愛”、“自尊”等大量的自我認知的知識點,孩子聽得很平靜,並不時的點點頭。在我陪伴他的幾天晚上,我會先上床,困了我就先睡,但兒子也不會太遲,我想他是聽進了我的一些建議,並且也是認可我和他分享的語凡的很多觀點。我想,這就是在植入一些我們的人生道理,讓他在自己體驗過程中去驗證或確認,我也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就會吸收進自己的靈魂,變成自己的人生道理,指導他的自我調整。
我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找到了答案
昨天聽範老師的基礎心理學課。講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孩子如果積極主動要求上進,自我要求高,行動積極主動,是因為孩子達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但這樣的需要的達成,是需要從生存需要、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被尊重需求,一級級提升而來,只有足足的安全感和被愛、被尊重,孩子才可能被激發出強大的自我實現動力。我反思這段時間我們的努力,其實就是在為兒子補上這些曾經缺失的需求,過去的八個月也取得不錯的效果,所以前段時間兒子似乎有點滿血復活的趨勢,但為什麼現在又上不學了呢?從兒子的狀況來看呢,他特別想自我實現,特別想上重點高中,他有這個目標,但是為什麼有了目標,卻沒有力量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學業難度的加大,之前缺課太多,自我期望過高等等,但最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撐,沒有足夠的支撐就會導致安全感不足。而範老師的課程中說,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是媽媽情緒穩定、父母關係和睦以及被允許。如今這三個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在前段時間兒子狀態好時,我們夫妻關係和情緒控制都是相當不錯的,但當兒子再次趴窩時,我發現,情緒和關係都會出現裂痕,這就說明情緒和關係還是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而這個空間就是兒子為什麼不斷折騰的重要原因。
夫妻和諧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來看看這段時間,我們夫妻倆的狀態吧。這段時間愛人實際上還是挺擔憂的,焦慮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會出現各種的情緒波動,因為情緒波動,所以就會無意識地回到從前的慣性模式,會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比如說對我的態度,比如說直接要求我去做事情,或者指責我某件事考慮不周,說話語氣生硬,表情態度僵硬,而這樣的狀況又是我內在的陰影部分,就會觸發我的情緒開關,所以最近總會出現生活中的小衝突,儘管也知道是可以避免的,但就是控制不好,就如蔡老師告訴過我一個關於生活中的坑的故事,每每走到坑前,知道不應掉進去,但每次都會掉進去。但現在我們都有足夠的覺察能力,我們都意識到問題的原因,於是我們夫妻倆會坐下來聊,彼此說出在那個衝突的當下,我們都在想什麼,於是心中的不悅就會減輕許多。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的夫妻關係就是孩子狀態的訊號燈,也許我們夫妻的關係足夠好了,孩子的安全感就足了,到那時他就會有足夠的能量去面對他學習中的巨大挑戰。
其實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從孩子的狀態中,我們可以去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孩子出現狀況讓我們才能發現我們關係還存在著諸多堵點,只有這樣的機會,我們才有修復的機會和決心,所以孩子就是來幫助父母完善自己的,想到這裡,我對兒子現狀的擔憂又少了一層,我也知道,接下來我應該怎麼去面對兒子,我想到了以下幾個點。
首先,繼續保持平穩情緒,相信孩子一定會好起來,放下、接納和等待,不急不躁,陪著孩子一起趴窩,什麼時候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不催促不執著。
其次,把關注點放在夫妻關係上,加強與愛人的溝通,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如果愛人說的話、做的事讓我不舒服了,我要勇敢地說出來,要“表達憤怒,但不憤怒的表達”,因為有時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不高興了,要讓她知道是什麼讓我不舒服了,這樣就能夠達成彼此的理解與和解,不要讓我夫妻兩個之間的矛盾,因為兒子的問題又積累起來。這就辜負了兒子給我們創造的改善關係的好機會。
第三,不斷給兒子心裡種下成長型思維的種子。我這段時間一直給兒子說,你目前的狀況就是在完成爸爸用了46年完成的尋找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痛苦,但一旦你確認了自我的存在,你今後的人生路將會越走越寬廣。這也是語凡老師說的,如果成長型思維的種子發芽了,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第四,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給孩子的情感銀行裡存入更多的愛和溫暖。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今天的狀況,就是在過去兩年的親子互動中,有太多痛苦的情感體驗,因為痛苦記憶太多,所以充滿了恨和憤怒。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用現在的溫暖和愛去慢慢稀釋過去的恨和憤怒,當情感比例達到愛多於恨時,我們的親子關係就會慢慢好起來。
“未來,是從我們手頭這點事一點點長出來的,是我們現在做的事的基因展開”。
主要意思就是未來都是從今天長出來的,我們的今天就是從過去長出來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過去我們種下了恨的種子,所以今天我們收穫了苦澀。但不要緊,我們現在開始不斷種下愛的種子,未來我們一定會收穫甜蜜與和諧。而這種甜蜜與和諧就是孩子“找到自己”到“相信自己”的那條溝的有效填充物。
未完待續,我們會將陪伴孩子復學過程中的點滴心得,陸續分享釋出,希望我們的經歷可以幫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連載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