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了,玩具玩完還是到處亂扔。朋友說嘗試很多方法,比如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把他玩具放在高處,最終孩子要玩玩具,還得自己受累從高處拿下來。讀了幾套相關的繪本,孩子聽時有興趣,玩具照樣不收。
如果各種方法都嘗試過,孩子還是不會收拾玩具。我覺得佛系點,不收就不收唄。養育孩子是一系列行為構成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可能性和機會,去改變一種行為,或者養成一種習慣。
孩子不會收拾玩具,不收就不收唄5 歲以下的孩子,並不是有意不收拾玩具,而是不能完全理解,為什麼一定把玩具收起來。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放外面,更方便他拿來玩。就像我不理解老婆,為什麼下樓取個快遞還要化個妝一樣。
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會有他們自己對秩序的要求,或者對行為的理解。孩子可能就享受看到,自己所有玩具在外面的樣子,不收就不收吧。
等孩子理解:做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比如,孩子小時候會排斥穿鞋子穿襪子,因為出門都是大人抱著,或者坐寶寶車。孩子其實不明白要先“穿好衣服”才能“全家一起出門”;也不明白“趕快睡覺”是為了能夠給明天養精蓄銳。
進入幼兒園,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孩子自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習慣值得養成,有一些行為值得做,有一些選擇要讓理性壓過感性。等孩子出門自己走路,不用吩咐自己就會穿好鞋子,他知道不穿鞋,走路腳會不舒服。
給孩子一個空間折騰如果各種教育方法都試過,孩子還是不會自己收拾玩具,不要執著於讓孩子一定要收拾玩具。給孩子指定一塊區域,讓孩子堆放自己的玩具。告訴孩子指定區域內由他自己做主,收不收,但是不能把玩具堆放在區域之外。而我們需要說的就是收拾好自己區域之外的地方。
心理學中有一個破窗效應。說的是,如果地上非常乾淨的時候,大家不會把垃圾扔在地板上。如果地板很髒亂的時候。垃圾會越來越多。給孩子一個區域去折騰,我們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
家庭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平時我們收拾好家裡的衛生,週末的時候來一個家庭大掃除。帶著孩子一起做衛生,收拾玩具。
週末打掃衛生的時候,可以帶著帶孩子一起收拾他的玩具。把整理玩具,分解成孩子馬上能上手的小任務。直接告訴孩子把積木收到箱子裡,把繪本全部收到書架上。不要只告訴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這樣的指令太模糊,會讓孩子無從下手,而是直接告訴孩子簡單、易執行的指令,讓孩子馬上就能上手。
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出發,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幫孩子搭好腳手架,循序漸進。
兒童發展是終身的任務,一系列的行為習慣,早期經驗和發展很重要,兒童家庭教育,並不是一場考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更不需要每一題都要滿分。
就算孩子長大了,還不愛整理自己的物品,仔細想想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有多少我們父母自己,就是不愛整理的。所以,孩子不愛收拾玩具,不收就不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