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驚心動魄的一天,我十幾年來第一次目睹老笨大發脾氣,物件還是他捧在手心都怕化了的親兒子。
起因挺簡單的,大聖上完體能課買了一杯奶茶,回家的路上,他問前排開車的老笨喝不喝,一邊說,一邊笑嘻嘻地就把飲料杯隔空扔了過去,一時間飲料四濺。
這是大聖第三次扔東西了,昨天和今天上午,他分別扔了圍巾帽子和自己的水壺。這次最過分,座椅上、衣服上、儀表盤上,全沾滿了粘液,很難徹底清潔掉。
老笨試過語重心長講道理,也試過嚴肅的批評,大聖每次都答應地好好的,誰知道轉頭不但不聽,還升級了。
老笨就有點憤怒了,一邊擦,一邊大喝:大聖!我有沒有跟你說過不要亂扔東西!
誰知道大聖根本不吃這一套,笑嘻嘻地說:可是我覺得這樣很好玩啊!
老笨的尊嚴受到了挑戰,更火了,伸手就打了大聖手一下。
四歲的孩子,處在懂了點事又沒有真正懂事卻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的階段,聽話的時候像天使,不聽話的時候就是惡魔。
上午還被一起出行的同學媽媽誇讚又乖又有禮貌,下午就開始花式作妖。
我最近幾天常跟老笨開玩笑“是時候給孩子一個完(挨)整(揍)的童年了”,沒想到真正付諸實踐的人不是我倒是老笨。
這一下打得並不重,但是大聖不是那種從小被打大的孩子,我們家一直都很民主,所以他平權意識很強,意識不到這是父母在懲罰他,第一反應是“你打我我也要打回去”。
這一還手,徹底激怒了老笨,他又打了大聖一下,大聖發覺這不是開玩笑後也生氣了,然後父子倆就進入到了近乎荒謬的對毆模式中。
老笨這時候的情緒已經徹底失控,正好我們的車這時已經停到了地庫。還沒等我攔,他已經把大聖從座椅上薅下來,拎出車外,按在了地庫牆邊。
他的初衷是讓大聖站牆邊反思一下,但是可能力氣有點大,手下沒有留意。
緊跟著大聖的哭聲就傳來了,是撕心裂肺地那種,他哭著說“你把我的頭撞到了牆上,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他的哭,一半是因為頭撞疼了,另一半是傷心和失望,他不明白平時最愛自己的爸爸今天為什麼突然像個魔鬼。
老笨的眼神那一刻其實已經流露出了後悔和關心,但是他不願在這個時候輸掉氣勢,所以大喊:疼你也得忍著,想想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
我聽到這裡,心都碎了。保護欲一下就被激發了,我將他拉開:你現在已經失控了,去車裡冷靜一下,我要跟兒子單獨聊聊。
然後我蹲下身,一把抱住大聖。大聖撲在我的懷裡,哭得更兇更委屈了。
幸好還有我在,他的一腔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覺得自己不再孤獨無助,於是漸漸又從嚎啕大哭變成抽泣,抽泣慢慢止了。
沒過一會兒,老笨自己也清醒了過來,一臉愧疚地走下車,恢復了往日的溫柔,抱過大聖說:
兒子,爸爸剛才情緒失控了,不該跟你發脾氣,更不該推你,你原諒爸爸好不好?
大聖看看爸爸,點點頭。我看他真的走了出來,這才慢慢跟他講起道理:
今天這件事,你跟爸爸都不對,你們倆都沒用管理好自己,媽媽現在幫你們把頭上的發脾氣牛都趕走了。
爸爸的錯誤更嚴重,因為他無論多生氣都不應該傷你的心。但爸爸生氣的原因,是你亂扔東西,而且答應了改正卻食言。車上灑了飲料是很難清洗乾淨的,容易招蒼蠅招螞蟻,你也傷害了爸爸。
所以你們倆都要受到懲罰,你的懲罰是清理乾淨座椅,爸爸的懲罰由你來想。
他認真想了想:那我們把爸爸的手機沒收一晚上好不好?我笑著說,好!
父子倆又嘻嘻哈哈玩鬧在了一起,好得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老笨依然難掩愧疚,倒是大聖貼心地說:爸爸,我的腦袋一點都不疼了。
我挺慶幸自己今天的“挺身而出”,讓這件事沒有朝更加失控的方向發展,避免了一個孩子的心碎。
大聖嚎啕大哭的那一刻,我彷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最深層的絕望從來不是被父親打,而是母親的無動於衷,我是如此孤立無援,好像全世界都在與自己為敵,沒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其實母親也不是不心疼,而是她一心要維護父親的權威,保持所謂的“統一戰線”。
這是很多父母都有的認知誤區:一方管教孩子時,無論對錯另一方都不能插手,否則就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但事實是,父母不是聖人,是普通人,也有發脾氣甚至是混蛋的時候。而孩子也不是我們要消滅的敵人,所以哪來的什麼統一戰線呢?
在我們家,我其實才是暴脾氣那個,發脾氣的時候比老笨多得多,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要處於失控邊緣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喊老笨來“接班”,讓自己冷靜。
哪怕是出去跟人玩場遊戲,也比在家裡跟孩子較上勁強。
否則向一個四歲的孩子發完脾氣後,我除了無窮無盡的後悔外根本不會有什麼成就感。我相信大部分父母打罵完孩子,都是同樣的感受。
那麼連自己都會後悔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再拉一個“同盟”,讓孩子受到的傷害加倍呢?
事後我跟老笨深聊了一下,我說平心而論,大聖已經是很好很好的孩子了,又乖又暖心,熟人圈裡公認的好帶。至於淘氣,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都避免不了的。
我們都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憑什麼要求一個孩子把自己的行為百分之百管理好?
孩子偶爾淘氣是天性,父母控制不住脾氣也是人之常情,但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讓孩子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
所以我們任何一個人情緒陷入失控時,另一個人要做的都不是旁觀或助陣,把“單打”升級成“混合雙打”,而是幫助對方儘快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從衝動中冷靜下來,迴歸理性。
孩子犯了錯就教,好好教,教到會為止。
但永遠,永遠要讓孩子相信,爸爸媽媽只是生氣我的行為,卻依然深深愛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