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養”,在中國眾多古典名著當中便頻繁出現,原本指的是社會或家庭對於個體的教育及培養,後來引申為個體的文化水平及修養高低。
在諸如《三字經》的古典啟蒙讀物中,人們就開始重視對於下一代的教養,之後的《東漢觀記》等書中也是屢見不鮮。
所以作為家長,大部分人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年輕人的修養高低被長久以來的人們同家中長輩的教育水平及能力劃上了等號。
所以不管是為了子女的將來還是為了在外人當中“有面子”,為人父母之後,人們往往都會十分重視子女的修養水平提升。
還有的父母有些偏激,希望自己的子女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能夠遠遠比其他同齡人表現更好。
誠然,這份心是值得肯定的,只有家中家長有目標,子女才會有未來。但還有一點很重要,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一個人在哪一方面有天賦,擅長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定的客觀依據的,並非隨便挑選一件事就可以做的很好。
因此,對於家長而言,在為子女制定發展規劃時,也應該“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道德發展階段論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對於年紀尚小的兒童來說,所謂“道德”是一種轉化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其意識當中的道德標準由他人為主導轉化為自己主導。
這一轉變過程往往存在這樣三個不同的階段:前道德、他人主導道德、自主主導道德。
在首個階段,兒童由於年紀尚小,只能對外界的種種事物有一個粗略的瞭解,並不能從根本上去思考。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及老師的鼓勵或是批評基本就是指導其行為的重要指標,他們會根據師長的態度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盲目地將“道德”強加於這個年齡段的個體之上,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心中甚至還不存在這種意識,所以並不是越早給孩子灌輸“道德”就正確。
但是我們可以得知,在這個階段必須要作為家長與“過來人”,比較好地去約束他們,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達到成年人意識當中的道德。
儘管他們不懂事,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儘量去幫他們規範行為。
所以在社會當中,那些飽受詬病的“熊孩子”行為其實也是由於其家長不懂得去教育、與制止他們而導致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將別人的東西破壞時,其實就在不遠處玩手機,這就是其未盡到作為“引路人”的義務;而有的家長則是在發現子女的違規行為之後,當著眾人的面就對其進行打罵,讓其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產生叛逆心理。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對的。
他們也許認為,孩子還小,之後年齡一到,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懂事”,所以自己只要保證其安安穩穩的長大便可以了。
此外,一定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給子女,不能將自己認為合理的、可行的事情教給他們,因為你的認知可能是與社會主流不符的,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語言就是“金科玉律”。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法治,什麼是社會規範,只知道自己應該做的就是聽媽媽/爸爸的話。
所以一旦家長的價值觀出了什麼問題,孩子必然會受到影響。
孩子的目的並非是“遵紀守法”、“成為依法辦事的國家公民”,他們只懂得按照師長的要求去完成目的,就這麼簡單。作為成年人,要多換位思考,很多時候你的思維方式是無法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的。
但是也不能做的“太過”,將子女限制在一個框架當中,由於害怕其成年後會走上歧途,所以把其各種行為都限制的特別的死板,這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他們對於事情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單獨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孩子甚至到了成年都無法獨立生活,這也並非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作為家長,最終的目標是讓子女變得有教養。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莫忘了初心,最終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