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我為大家總結的一本書叫作《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這本書的作者叫作約翰·科爾曼。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被人們稱作是英國“最懂青少年的人”。 你想,人家一個做青少年工作的學者,竟然能夠獲得英國皇家的官佐勳章,這個地位是不同一般的。 這本書的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的教授和博導,藺秀雲教授。所以,這本書相當嚴謹。

它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家長們覺得很困難?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那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

首先,我們能看到他看得見的變化。什麼是孩子看得見的變化呢?比如說,他的身體明顯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他的社交,還有他的學習。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社交變得越來越複雜,情緒變得越來越起伏不定,身體也發生快速的變化。但是,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之外,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變化。 總體來講,青春期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個,是內心矛盾搖擺不定。 第二個,是他對自己的形象很難滿意。其實,我們現在看青春期的孩子,我們會覺得,這好帥,一個個的都是“小鮮肉”。但是,當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整天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臉上長了個粉刺,覺得還是不夠瘦,覺得身材不夠好等等,每天照著鏡子去調整。男孩女孩其實都一樣,都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 第三個,可能大家會有體會,叫作有時候見到父母就會生氣。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只要跟父母在一塊兒吃飯,好端端地就覺得,爸爸吃飯這個樣子實在是太難看了,這吧唧嘴受不了。 小時候從來不會——在進入青春期以前,他對於父母的這些行為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有一種憤怒的情緒。他覺得,你能不能別這樣? 你就算簡單地問他一個問題,他也會覺得——你不要煩我。他們見到父母就會容易產生生氣的感覺。 第四個,他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他想問題、思考問題更多的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他把自己的愛好當作全世界的愛好;他把自己的偶像當作全世界人的偶像。他覺得,你們都應該喜歡這些人,但是沒想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偶像是誰。 第五個,他特別在意個人的隱私。有些事如果在10歲以前,或者再更小一點的時候,他會無所謂,讓大家拿出來講。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他不願意了。 昨天晚上,我跟嘟嘟聊天還說起這個話題。嘟嘟說,他現在特別討厭別人叫他寶寶。我是不會叫他寶寶的,他媽媽有時候會叫他寶寶。他跟他媽說:“你可以叫我寶寶,但是其他人如果叫我寶寶,我就跟他翻臉。” 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之間覺得“寶寶”這個詞不適合他了。孩子在發生改變。 第六個,情緒和人際關係多變。你會發現,他一會兒跟這幾個孩子好了,過兩天鬧掰了,又跟那幾個孩子好了。另外,他的情緒起伏不定。 一個人的青春期到底有多長?這個事現在其實沒有定論。過去我們講,13歲、14歲開始。現在大家發現,青春期在提前。有很多孩子10歲、11歲,就已經開始出現各種各樣青春期的問題了。 這個可能是因為營養過剩。我們過去發育很晚,因為吃得不好,所以你看長到一米七幾就不長了。現在的孩子,我的天哪——我兒子上初一,他們班上的小孩平均身高都是一米七以上。班上有好幾個一米九的。孩子的青春期提前是一個普遍現象。 青春期會延續到什麼時候?通常來講,基本上要到25歲。在25歲以前,這個人的大腦還沒有停止發育。然後他還經常會產生控制不住情緒的這種憤怒的情況,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基本生理變化的概況。

那麼,作者說,其實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不願意跟你溝通。他會跟你說,他會交流,但是,記住這麼幾點。 第一,他不總在你選的時間裡跟你交流。不能說你隨時想交流,他就願意配合你。因為他長大了,沒那麼配合了。所以,他會跟你交流,但不是在你選的時間。 第二,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他不會談論他認為的隱私——他隱私的範疇變大了,所以他不願意談論這個。 第三,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不能用審訊的態度——我們過去經常會從上而下地跟他說話,覺得好像你都應該告訴我,但他對這種審訊的態度變得很敏感。 第四,他會跟你交流,但是如果你表現得很忙,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經常被打擾的狀況下,他是不願意說的。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對父母是有非常強烈的依戀。他很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儘管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在不斷地遠離這個家。 那麼,

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呢?簡單地講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溫暖、養育和愛。你給他家,讓他找到家裡的溫暖、歸屬感。 第二個,穩定性。孩子的頭腦當中,每天是翻天覆地的。他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穩定的,就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起伏很大。他在學校裡邊,有大量的人際關係的變化、學業成績的挑戰。他面臨的是一個瘋狂的世界,但是回到家裡邊是穩定的。家裡給他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第三個,遇到困難時的支援。別看他那麼囂張,別看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但是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到他的依然是父母。 第四個,對青少年重要性的認可。你得支援他、關注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知道他在成長,知道他所面臨的困難。 第五個,安排和界限。因為青少年的情緒像坐過山車嘛。所以,他有時候會突破界限。 你想,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做了一件危險的事情突破了界限,那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傷害。可能這一輩子都會為此去付出代價。所以,我們作為成年人,需要給他做出安排和一定的界限。 第六個,從健康行為到衝突管理的榜樣。父母要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 第七個,一個支援大腦健康發展的環境。你瞭解了孩子的大腦到底是怎麼發育的,那麼你給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能夠更快地發展出他的前額葉皮質。 如果他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比他的杏仁核發展來得快,那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這裡最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自驅型成長》這本書,(這本書下篇解說)你就知道,給孩子愛、溫暖和低壓力的環境,會讓孩子更容易發展出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他會更有創意、更靈活地去對待生活當中的挑戰。

但是,大量的家長從小到大,甚至在工作單位裡,也沒有學會過雙向溝通。要麼我說你,要麼你說我——你看,“打”或者“逃”。所以,溝通技巧這種事情,是所有人在所有環境之下都應該學會的東西。 大家還得知道,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他的大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係過濾器”。什麼叫“權力關係過濾器”呢? 比如說,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你問他:“怎麼樣,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這時候沒有“過濾器”,所以孩子就會跟你講,在學校裡邊挺好的,或者怎麼怎麼樣。這是一句很正常的提問。 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比如初二、初三,或者高中,他學業壓力很重的時候,父母再問說:“怎麼樣,作業做了嗎,在學校裡感覺怎麼樣?”孩子頭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係過濾器”。他認為,你這種話代表著你在我上面,你這種話代表著你又想控制我,你想管著我的生活。這個“過濾器”只要一出現,所有的這種話被過濾掉,他不理你,不說話了。 大家看李現和顏丙燕演的那個電影叫《萬箭穿心》。那個學霸孩子回到家,他媽媽整天就是問他說:怎麼樣,作業做了嗎?那個考的成績怎麼樣啊?只會問這麼幾個問題。那個孩子爆發起來生氣得要命。 咱們當時看不理解,覺得這孩子可能是跟他媽鬧彆扭。現在你明白了,這個叫“權力關係過濾器”,就是這種話到他的耳朵裡變了。他不是小時候那個願意圍著媽媽,去講學校裡發生什麼事的小孩子了。他希望你跟他平等地對話,而不是用這種盤問的方法,用這種自上而下的提問方式。

總結一下,這本書講完以後,我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應該叫作《父母的自我修養》。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在青春期和在小時候給家庭所帶來的挑戰,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不變,一切都像小時候一樣,那麼開開心心地、高高興興地就長大了,你未免太天真了。而這個時候,你也錯過了很多成長的機會。所以,隨著孩子給你帶來的挑戰,你也從中年在向更成熟的方向在過渡。 對你來講,其實你面臨著自己的第二個青春期。孩子的青春期,也是父母的第二個青春期。這時候,你要學會享受和孩子在一起,這是他對你最後的依戀。 如果孩子到了18歲以後,去上大學離開了家,那可能真的是一年就見一兩次了。所以,在這之前,孩子能給你惹這麼多的麻煩,能給你帶來這麼多的壓力,還需要你去解決——珍惜它吧,珍惜這個可以緊密地在一起共同戰鬥、面對挑戰的機會。青春期對所有人來講,都不應該是一件壞事。 所以,今天的互動話題是:我希望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青春期所做過的荒唐事? 我覺得這個會非常有趣,因為大家青春期都做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把它講出來,很有可能能夠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好嗎?謝謝大家,我們下週再見。

5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宮縮乏力性產後出血的診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