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雪,三兩梅花,來赴舊約。
我與孩子的舊約,是我們與自然的約會。
他把梅花瓣撿起裝進口袋。
他拿著一根梅花枝哈哈笑著向我奔來。
“媽媽,我撿了樹枝,來畫畫吧”。
雪地是畫板,樹枝是畫筆,梅花是顏料。
我從孩子的眼睛裡看到,萬物合。
——鳴鳴媽
❖ 何 為 冬 至 ❖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日子。過去人們認為,陰極陽生,此時恰逢 “藏之氣” 極,陰陽交隔,才有了 “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和 “後不省方” 傳統。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下來。冬至,並非冬天到來的意思,而是陰氣在這一天達到了極致,此後陽氣將逐漸回升,代表了下一個自然迴圈的開始,所以冬至被稱作“小年”,這才有 “冬至大如年” 的說法。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糜角解,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流動且溫熱。
❖ 冬 至 食 俗 ❖
對於一個美食大國來說,這樣一個重要的日子,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話題。餃子對於北方人來說就是家的味道,象徵著團圓美滿。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彷彿約定俗成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戲稱冬至這一天為“餃子節”。而在南方地區就會吃湯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那為什麼我們要吃它們?
各地的吃食習俗又是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
跟孩子一起來了解冬至的飲食文化吧。
1、北方:驅寒嬌耳湯
一聽到這個名字
以為是銀耳甜湯的你
想象力還不夠豐富
此嬌耳非彼耳
它是我們最熟悉的“餃子”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
曾在長沙為官
他告老還鄉之時適逢寒冬
當地的鄉親衣不遮體
不少人的耳朵被凍壞了
張仲景內心擔憂
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
利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做餡
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
把它們放下鍋裡煮熟
就是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
弟子將湯施捨給百姓們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來吃
因而形成「捏凍耳」的習俗。
2、老北京:餛飩
「冬至餛飩夏至面」
這是過去老北京的說法
相傳在漢朝時期
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
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
十分兇殘,殺人如麻
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恨以食之
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就在冬至這一天
後來一直相傳形成習慣
到冬至這天就家家戶戶吃餛飩
3、江南:赤豆糯米飯
相傳在江南水鄉
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
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
死於冬至這一天
但死後也不安分
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
於是,人們煮吃赤豆飯
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從此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
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4、潮汕、閩南:湯圓
古人有詩云: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湯圓是南方冬至必備的食品
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陋俗
吃了湯圓後,還要在家宅的
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
粘附兩粒湯圓,碰上就預兆好運
只是這個方式不衛生和造成浪費
在後面就消失了,只有吃湯圓流傳下來
❖ 冬 至 禮 ❖
在冬至這個濃重而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適合給孩子一份獨特的禮。
babybean親豆2020冬季新品【銀裝素裹】系列,將冬雪之美在衣服上勾勒呈現,為你開啟並收藏一段珍貴的季節記憶,讓我們在這個飛速奔跑的時代裡,擁有一份雋永而豐盛的回憶。
冬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冰天雪地的世界充滿了童話氣息。大地、草木,房子,都蓋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棉被,別有一番美韻~
親豆銀裝素裹系列,表裡純棉面料,親膚舒適;內夾天然高科技玉米棉,保暖效能絕佳;三層厚實保護,溫暖加倍,給寶寶們安心的呵護。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寶寶也能活潑灑脫~
按傳統曆法,從冬至開始算起,每九天被稱為一個 “九”,總共九九八十一天,即是我們說的數九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而數到九寒之後,便 “九盡桃花開”。
花開之前,大寶寶小寶寶們都要做好保暖哦,待到大地回暖,北雁南歸的春天,我們一起賞花、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