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在生活中看到那些學習成績好,又或者是特別懂事的孩子時,內心總會羨慕不已,忍不住就想拿自家孩子比較一下。
但殊不知,這種被大家統稱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小朋友,都是父母耐心教育下的結果。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家的孩子也有成為暖男或者學霸的潛質,但卻總因為父母錯誤的行為或者語言,讓孩子剛冒頭的“小芽”又縮進了心裡。
男孩在高鐵上買2份飯被母親斥責浪費:“我讓你幫忙買飯了嗎?”有次小靜乘坐高鐵出差,鄰座的一對母子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臨近中午的時候,有不少同車的旅客都去買了飯。此時,小男孩也是嬉皮笑臉的對媽媽說自己餓了。剛開始,一旁的母親還細心安撫孩子說:“我們沒多長時間就到了,等下了車我們再吃行不行?”
但聽了這話,孩子的頭卻搖得像個“撥浪鼓”,媽媽沒辦法,還是從口袋裡掏出了100塊錢讓兒子自己去買飯。
不過,等孩子端著兩份飯回來時,媽媽一下就火了,斥責道:“我讓你幫忙買飯了嗎?你知道高鐵上的飯多貴嗎?真是太浪費了!”
小男孩聽了媽媽的話,燦爛的笑容全都消失不見了,把頭垂得很低,乖乖的坐在座位上一個人默默的吃著飯,直到下車也再沒有和媽媽說一句話。
母親的想法不難理解,但其語言的表達方式卻並不恰當其實同樣身為家長,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位母親的想法。
一般在生活中節儉慣了的母親,往往不太能夠接受孩子的浪費,她們更希望孩子能夠懂得珍惜。很顯然,在這位母親看來,孩子給她多買一份盒飯就是浪費、亂花錢的行為。
不過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他的想法或許很簡單,只是因為覺得媽媽也沒有吃飯,所以他要多買一份帶回去而已。你說孩子的做法錯了嗎?我覺得並沒有,反而認為他的出發點是很好的,是一種暖心的做法。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呢,我想是因為母親錯誤的溝通方式,家長這樣一味地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辜負,從而讓孩子的心離自己越來越遠。
而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很多親子關係都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溝通”中被消耗比如,孩子看媽媽做飯辛苦,想要幫媽媽打下手,卻處處幫倒忙,讓媽媽覺得故意添亂或是在玩食材;再比如,孩子想幫媽媽拿東西,東西卻掉在了地上;孩子想幫媽媽倒垃圾,結果將垃圾散落一地等等。
孩子本是出於好心,但因年齡或能力有限,往往好心卻辦了壞事,再加上父母沒有辦法採取良好的溝通方式,就會讓這種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愈發疏遠。
由此可見,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在親子關係中是很重要的。
那麼家長該如何學會“好好說話”呢?1) 要說的話在心裡過一遍再說出口
建議父母在和孩子溝通前,都要先在心裡打好“草稿”,也就是說,先在心裡過一遍要說的話,看看是否正確或妥當。
因為說出去話,潑出去的水。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不要忘記惡語一句六月寒的道理。
2) 不要總將打擊孩子、貶低孩子的語言掛在嘴邊
再有,不要將打擊孩子自尊、貶低孩子自信的話語,經常性的掛在嘴邊。比如“你都多大了,還不懂事?”、“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
因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地位是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而即便是家長無心說出來的一句話,也會被他們記在心裡,從而影響自身成長。
【媽咪有話說:】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是引領他們前行的明燈。在孩子心中,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鼓勵或批評更能夠建立其信心或是打擊其自信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做理性的父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