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0後的父母遇上10後的孩子,誰會讓著誰呢?我們都知道很多90後從小都是被父母寵到大的,輪到他們做父母了,會怎樣處理自己跟孩子的關係呢?近日,一位網友拍的影片非常有趣,影片中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大哭,而他的爸爸媽媽就不遠處淡定地站著。夫妻倆抱著膀子,既不上去抱起孩子,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著。
很多網友看到這個影片都稱讚這對90後父母的三觀超正,不慣孩子那些臭毛病,誰還是不是寶寶了?不過也有一部分網友是持反對意見的:孩子那麼痛苦,要是奶奶在身邊肯定看不下去了,小朋友長大了會不會有心理陰影,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呢?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做家長的究竟該怎麼辦呢?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一直是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而在一個家庭中,奶奶跟媽媽往往會站在對立面上。奶奶會認為,孩子應該被寵著,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讓他們在溫室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媽媽往往持反對意見,認為孩子不能慣著,犯了錯誤必須進行糾正和教育,必要時要採取嚴厲的手段來幫助他們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
就這樣“媽媽打,奶奶護”的場面,相信每天都會在很多家庭中上演,長此下去,不僅造成了婆媳矛盾,破壞家庭關係的和諧,而且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孩子的哭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的無知,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都採取了錯誤的迴應。
1.溺愛型。
孩子一歲之後慢慢就會有自我意識,他們很聰明,開始知道用“哭”來達到目的。媽媽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哭;媽媽不讓我看電視,我就哭;我不想吃蔬菜,我還哭······有很多家長心疼孩子,就看不得他們哭,所以一哭就去滿足,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用哭來解決問題。要知道一味地滿足孩子,只會慣壞了他們。
2.放任不管型。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有些家長採用的是放任不管的方式:“讓他哭吧,哭夠了就不哭了”。這種處理方式有些類似影片中的這對90後父母,其實我們也是不提倡這種做法的,有時候孩子哭是情緒發洩的一種方式,他需要的可能只是家長的一個擁抱,如果長期放任不管,會讓孩子缺少愛的關懷,也是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的。
3.控制型。
這一種父母的處理方式就屬於較暴力的一種了。孩子哭了,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為了讓他們停止哭泣,很多家長會採用大聲呵斥、威脅、甚至是體罰的方式讓他們不要再哭鬧,這種方式看似有效,實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傷害,會讓他們變得膽小自卑。
李玫瑾:3歲左右對孩子說“不行”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由成年人造成的,他們的心理問題一定與父母的行為和教育方法有關。孩子很聰明。他們在與父母相處時,不斷總結自己的“戰鬥經驗”。當他們發現某個方法可以讓成年人就範時,就會反覆使用。孩子喜歡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媽媽最初的妥協。
因此,要正確處理兒童的“哭鬧和威脅”,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打,因為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二,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在搗亂,他說什麼都不聽。
第四,不要走開。如果他給你搗亂,你就看著他搗亂,直到他情緒平復。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等孩子情緒平復以後,家長要跟孩子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並學會接納他們的情緒。比如孩子因為入睡前想要吃零食跟你哭鬧,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講:“媽媽知道不讓你吃零食讓你很難受,可是睡前吃零食是不對的,它會讓我們的牙齒變壞,就吃不了好東西了,我們明天起床後再吃可以嗎?”
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後會停止哭泣並答應你,這就是一個有效的溝通。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不能打,而是心平心和地跟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這件事情中的利害關係,相信孩子聽懂後,就不會再哭鬧了。
【今日話題】
面對孩子的哭鬧,你都是如何處理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