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是孩子和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牆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垃圾快樂”的快感,他們根本沒有自制力,能夠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家長沒有干涉,孩子就沉溺其中。

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樂中淪陷,重回正常的學習,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當孩子在垃圾快樂的邊緣瘋狂試探時,不如試試這三個方法:

1. 言教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重要物件。

著名的蘋果之父喬布斯,從來不在家裡擺弄電子產品。

喬布斯回答:“我們家限制出現電子產品。”

於是,每天晚飯後,喬布斯家裡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沒有一個人願意抱著手機和iPad看。

楊絳先生也說:“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引領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更有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於手機,自己就要作為榜樣先行動起來,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2.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給孩子看手機就行了。

於是強制沒收,禁止他們玩手機。

這並不是最明智的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也叫“亞當夏娃效應”,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孩子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們反而越想玩。

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不可能永遠不接觸這些娛樂。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個漫長的過程,嚴防死守從來不是最佳選擇,循序漸進才是。

當孩子特別想玩遊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禁止變成商量,可以跟他說:吃完飯再玩或者做完作業再玩。

孩子會覺得爸媽沒拒絕我,我過一會還能玩。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於垃圾快樂。

3.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開

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是一個很會陪孩子玩的爸爸。

他雖然很忙,可是一有時間他就會陪孩子玩。

帶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他會把孩子們放在腳踏車上,帶著孩子們兜風,和兒子比賽玩遊戲,甚至一起放鞭炮。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孩子從小浸潤在大自然,接受人文氣息的薰陶,在父母的陪伴與關懷成長,孩子自然會眼界拔高,心中有更廣闊的世界,就不會沉溺於小小手機這一方天地之中。

父母應該儘量空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放下手機、丟掉ipad,忘卻電子產品。

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愛的守護下,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不如說拼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樂的荼毒,和虛擬世界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痴迷垃圾快樂的根源。

願每個家長,都能用愛和陪伴填充孩子的心靈,用以身作則,引領孩子增加靈魂的寬度和生命的厚度。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生娃後想減肥,這些雷區千萬別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