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想學,就換一種方式引導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說到,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上學,原因是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大腦會想方設法避免思考。
既然大腦避免思考,那就應該尋找到思考的意義,讓自己變為願意的思考者。這就得到努力的著力點,找到思考的方向。
一、不要強迫,試著換一種方式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一書中,作者塞裡格曼強調換一種方式,就能輕鬆得到理想的效果。作者舉了個例子,在非常疲勞情況下,士兵命中率就會受到影響。那麼以前軍隊在訓練狙擊手的時候,常用的辦法是進行心理干預,或者是乾脆給狙擊手吃藥,幫助他們去減輕疲勞感。實際情況就表明了這兩種方法都不怎麼有效。塞裡格曼就給美軍訓練狙擊手提出了一種真正有效的訓練方法,那就是既然疲勞是一種從生理層面很難改變的反應,那就乾脆徹底接受疲勞,讓狙擊手在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去練習射擊,提高他們在疲勞狀態下的射擊精準度。
同樣的道理,戰鬥機飛行員面臨的是恐懼,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幾乎無法改變,那麼就不能試圖去改變或者是減少他們的恐懼,而是要訓練他們在極度恐懼的心理狀態下,還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進行正確的操作。
其實只要換一種方式,你就能輕鬆的得到理想的改變效果。你瞭解什麼是能改變的,接納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便會事半功倍。
那麼,努力的方向在哪呢?換一種方式,找到能引導孩子努力的方法。我們昨天分析了引導孩子學習的四要素,今天再分析一下外部激勵
你在旁邊看電視,她在這兒想,為什麼你就能不做作業
二、外部激勵的利與弊
從外部激勵來說,各個家長有各個家長的妙招,但一定要根據孩子的特點,最大限度的發揮激勵的作用。
誇獎
老實說我一般不會誇獎孩子,特別是不當面誇獎孩子,但是我的誇獎技巧。就是在有外人的時候,我給外人說孩子的某某方面的優點,誇他的學習的態度和他的習慣等。在外人面前讚不絕口,旁人聽到你誇獎孩子,也一定會附和你,順勢誇獎你的孩子,這時孩子聽到的誇獎不僅是雙份的,而且是從外人的嘴裡出來的,他更有一種自豪感。
身體力行。
所謂身體力行,就是為孩子做示範,他在那裡寫作業,你在那裡看電視、玩手機,他會覺得不公平。在孩子看書的時候,你也看書,這會形成一種家庭的學習氛圍,讓他感覺到如果在那裡玩沒什麼意思。這種家庭環境和氛圍的薰陶,能讓他把心安靜下來。
威脅
威脅是不靠譜的事,你小的威脅,他可能當回事,也只是敷衍一下,如果採用大的威脅,容易造成反向力,尤其是有過一次反抗,他沒有受到多大的懲罰時,容易形成反抗的習慣,只要稍有壓力,就會撂挑子。
物質激勵
1、物質激勵,本身並不靠譜
孩子想得到那個獎勵,但是從孩子的本性來講,他不愛學習。他只能去為了應付你,只是為了獲得獎勵去做這個事。
實際上物質獎勵本身就是一種誘惑,傾向於交換的手法,這就形成一種狀態,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條件,做什麼事情都得交換。
金錢激勵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這就是擠出效應,比如,孩子考100分,你給錢,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會嚴重偏科,對於有把握拿100分的課程,他會努力,而那些得不到獎勵的課程,他會放一邊。再比如付錢讓孩子閱讀,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閱讀是一項辛苦的工作,而不是有意思的活動,他們想方設法去找篇幅更短、內容更淺顯的書籍來“欺騙”,以實現經濟回報的最大化。
2、物質激勵有三種風險
關於這種外部刺激,《內在動機》一書中指出三種風險。第一個風險,一旦開始,不能輕易回頭,如果你習慣用獎勵的方法來誘惑孩子學習。今後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第二個風險,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他可能會走捷徑,會採取取巧的方式來贏得這種物質獎勵。第三個風險,會帶來關於公平性的問題。你這次獎勵,那次不獎勵,讓孩子覺得你說話不算數,容易造成和你對抗的後果。
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都有人性特點,我們應該從他們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徵等方面出發,找見適合於他的方法,也就是要找準著力點,所謂著力點就是要分析以什麼事情為主要的進攻物件。
他一定不是在想學習,他想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