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條發生在陝西的新聞引起了杭州父母的轉發。這其實是一條舊聞,說的是陝西的8歲女孩凌凌是個非常健康的小姑娘,那天,凌凌邊寫作業邊看動畫片,以至於作業上出現了一大堆錯誤,性急的媽媽順手就打了她後腦勺一巴掌,沒想到這一巴掌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原來孩子大腦內本身就有一些血管病變,但是家人並不知道,這一掌導致孩子畸形的顱內血管瘤突然破裂,從而引起顱內大出血死亡。(詳見2016年12月25日都市快報《省兒保一個月接診七八例突然昏迷的患兒 輕輕打一下摔一下或磕一下引發》)。
同樣作為家長,小南深有體會:在大多數父母的常識裡,如果小的不聽話,一般都會通過“打”來懲罰,“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下出孝子”,似乎“揍娃”代代相傳,特別是我們這些70後、80後中,沒被家長揍過的少之又少。“特色”演變到今天,“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
那麼“打”真的能讓孩子改過自新嗎?
來看一組《人民日報》報道:根據調查,對於體罰,40.3%的孩子“不服氣,內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沒辦法,只好忍受”,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責,努力改正”。更應注意的是,14.8%的孩子受到體罰後會有“真想離開這個家”、“不想上學了”等念頭。
此外,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調查指出,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動因。
可見,以“打”為代表的“體罰”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學會攻擊性行為。最嚴重的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這樣的傷害可能會伴隨孩子一輩子。所以“狼爸虎媽”並不可取,習慣於“體罰”的爸爸媽媽也別讓“為孩子好”成為簡單粗暴的藉口。
說到這裡,有爸爸抗議了:寶寶太調皮了,不打不能讓他記住教訓啊,大不了,我不打頭,打屁股……但你知道嗎?打寶寶PP也是有風險的。
寶寶不能捱打的幾個部位
扇耳光:扇耳光的用力過大,容易引起耳膜損傷。
太陽穴:這個位置是頭面部骨骼的交會處,除了顱骨比較薄弱外,底下又有一根非常重要的血管叫腦膜中動脈。如果傷到這根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
後腦:作為腦幹的所在區域,這個部位非常關鍵,是人體的“生命中樞”,呼吸、心跳都和這個部位密切相關。
此外,像腹部、背部這些地方也是集中了人體重要的臟器和脊柱神經,屬於比較脆弱的部位。相比之下,四肢好一點,但用力太猛,容易造成骨折損傷。
那麼,屁股肉厚,肯定打不壞吧。
其實,恰恰相反,因為屁股肌肉豐厚,打得厲害的話,會造成肌細胞破裂,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和肌紅蛋白。鉀離子會造成心臟停搏,而肌紅蛋白進入血液迴圈,流經腎臟的時候,會堵住腎小管,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愛看宮鬥劇的媽媽不妨回憶下:在電視劇《甄嬛傳》中被華妃提及到過“一丈紅”,打到筋骨皆斷,血肉模糊……小南我想想就痛啊!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很少有宮女能捱過這個杖刑而活下來的。
好吧,不扯遠的。就說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吧,而且還是屢屢犯錯,既然不能用“熊孩子,揍一段就好”這樣的理念來教育寶寶。那該怎麼辦?
小南肯定的告訴你:懲罰是必須的!不過,得用理智的手段來糾正寶寶的行為
耐心規勸寶寶,體罰是希望寶寶能夠反省錯誤、吸取教訓,但在家庭教育當中,溝通遠比毆打有效。規勸時,家長要循循善誘的引導寶寶承認自己的錯誤,如何改正錯誤。
懲罰寶寶靜坐,規勸不成,那就靜坐。父母應耐心詢問孩子被罰坐的原因,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應該從哪裡去改正。
讓寶寶幫忙做家務,寶寶通過家務的鍛鍊來體會父母的不容易,明白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可以養成寶寶愛做家務的好習慣。
沒收寶寶心愛的東西,最心愛的東西被沒收,寶寶一定會傷心難過,這時他們會認真的去想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需要怎樣才能換回心愛的東西。這個時候,父母可一定要堅持哦,別因為寶寶的哭鬧而一時心軟,又把東西塞回去了。
#我的養生日記##健康早班車#鑑於流傳了千年的“棍棒教育”,小南不可能要求所有家長一下子都改過來,那也是不現實的。但是一旦“熊孩子”鬧得雞飛狗跳了,家長與孩子雙方不妨冷靜下來,試試用以上這些方法科學的、正確的對待寶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