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說有什麼是比成績更重要的,那就要數心理和身體的健康了!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顆自信強大的內心,但卻未必能避免一些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行為。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的“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8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
每個階段中孩子都要經歷一個矛盾,其中:
2-3歲是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4-5歲是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6-11歲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幾個階段時,孩子接受父母什麼樣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今後是否有自信、積極的生活態度。
有些時候,家長不以為然的某個行為,就會影響孩子這種心理社會演變,讓他們逐漸變得自卑。
一、只會指責、懲罰孩子有些家長比較嚴格,經常抓著孩子的錯處指責、批評甚至懲罰孩子,但卻很少在孩子受挫時鼓勵他,更缺少對孩子的誇獎。
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只能做出錯誤的事和不值一提的事,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二、寵溺孩子和嚴格的家長正好相反,還有些家長特別寵溺孩子,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到芝麻大點的事都有家長幫忙處理。
這樣的孩子只要開始與同齡人接觸、開始上幼兒園,就會處處碰壁。
再加上家長保護的很好,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就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三、總在孩子面前“哭窮”家長“哭窮”看起來好像是在教孩子節儉,實際上卻是不斷地告訴孩子:你和別人不一樣。
甚至讓孩子覺得,我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我不如別人,只有有錢才有安全感。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不僅不會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反而會很自卑,容易患得患失,特別看重金錢。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將兒童比喻為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刻家,第一位就是家庭。
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基本上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其他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的補充。
家長真的要注意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別打壓了孩子的自信心。
那麼想要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家長需要怎麼做呢?
1、耐心聽孩子說話,理解他,不要打斷他
2、孩子提問時認真回答,不要敷衍
3、獎勵與懲罰並重
4、鼓勵孩子勇敢,但接受他的害怕,不強迫孩子勇敢、不嘲笑孩子的膽小
5、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是沒必要買的東西可以告訴他真實原因,而不是騙孩子沒錢
6、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可以引導他努力,但不要求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給孩子看的關於自信的書單:
《好孩子好品質》(12冊)
主題:自信、有愛、誠實、自律、勇敢等12個好的品質
中國幼兒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祝士媛教授推薦說:
《好孩子好品質系列》中的故事,不僅體現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孩子的培養目標,而且故事生動有趣,適合孩子們閱讀,這些故事為培養未來的優秀公民奠定基礎。
這套繪本中有一冊《我是自信的小孩》就是以自信為主題的,用了7個小故事教孩子透過大方的表達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每天都進步、充滿活力、珍惜時間、調整情緒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來提升自信心。
《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10冊)
主題:自信、有主見、堅持自我、不拖拉、不馬虎、承擔責任、堅持、溝通、友愛、表達
它是兒童文學作家陳夢敏繼數套“噹噹網終身五星童書”之後又一童話力作,語言優美、故事精彩、想象奇特。既能幫助孩子提升上學適應能力又是基礎閱讀和文學啟蒙的好選擇。
其中《一丁點兒小妖怪》的故事就是教孩子發現優點,不自卑的故事,這個故事中講述了一個膽子小、自卑的小妖怪在女孩娜娜的幫助下找到自信的故事。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