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來說,面板時不時會癢一下下,然後自己撓一撓就完事了。
但是對孕媽來說,癢卻是一種難言之“痛”,分分鐘就可以癢得懷疑人生。
有些“懂行”的人會說,這是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症,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寶寶宮內缺氧、早產等,死亡率也會比其他正常新生兒高。
然鵝,能引起孕媽瘙癢的病有很多,大約每5個孕婦就會有一個遭受瘙癢症的困擾。那我們自己能不能大致區分到底是哪種癢,又是哪種癢需要立即就診呢?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孕媽之“癢”。根據瘙癢部位的面板是否皮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沒有皮損的全身瘙癢
特點是面板外觀正常,沒有斑、疹、風團、出血點等,全身都有劇烈的瘙癢感,一般手掌和足底最先發生,之後迅速泛發到全身,夜間較重。通常會因為搔抓而形成抓痕、抓傷後繼發感染等。有些孕媽會發生黃疸,也就是皮膚髮黃,尿色變深黃,甚至大便變成陶土樣白色,少部分人的大便還有油脂。抽血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血清總膽汁酸水平和轉氨酶升高。
這是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症的典型症狀,這種病也是妊娠特有的面板病之一,患病率約為0.4%~1.5%。病因不明,可能是遺傳、內分泌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肝細胞生成的膽汁無法排出體外,反而透過血液帶到全身,刺激面板產生瘙癢。
由於膽汁酸可透過胎盤,所以這個病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孕37~39周可能會發生無任何臨床徵兆的胎兒死亡,還會引起孕媽產後出血。
如果孕中晚期的孕媽出現無皮損的面板瘙癢,症狀劇烈,且夜間加重,就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一般輕度膽汁瘀積症可以用熊去氧膽酸利膽改善膽汁淤積,且沒有其他不良情況的孕媽可以考慮順產。
而重度膽汁淤積或有相關病史、高度懷疑胎兒窘迫以及存在其他順產禁忌證的孕媽,就需要在37~38周剖宮產終止妊娠。
有皮損的瘙癢
所謂皮損,就是指斑疹、丘疹、風團、結節、皰疹、膿皰、潰瘍等,在皮損的部位有瘙癢症狀。
出現這類症狀,首先考慮的是妊娠特應性皮疹,這是一組疾病的總括,包括妊娠癢疹、妊娠瘙癢性毛囊炎、妊娠溼疹等。常見於原先就容易發皮炎溼疹的孕媽,可能是在孕期加重,也可能就是以前的好了,在孕期重新出現。
特點是孕媽自己或家人本身就是過敏體質,在孕中期發病,區域性有溼疹樣皮損,例如一粒粒小丘疹、紅斑、抓痕、結痂等,伴有瘙癢,主要見於面頸部、胸部、四肢屈側等。面板乾燥的時候瘙癢更厲害。要注意是否與更換新材質的衣服或者新的護膚品相關。
其次要考慮的是妊娠期多形疹,表現為妊娠晚期或分娩後不久發生沿腹部妊娠紋分佈的小皰,之後進一步擴充套件到臀部、大腿或全身,但是臍周、手掌、腳掌、頭皮、面部一般沒有皮損,瘙癢明顯,影響睡眠。
這兩類皮疹瘙癢的發生都跟免疫反應有關,症狀也比較相似,最好及時去醫院請醫生鑑別。所幸這些都是區域性病變,對孕媽和寶寶的影響不大,但再次妊娠時可能復發。輕、中度瘙癢可以用潤膚劑、止癢藥物;也可以到中醫科進行辨證施治,利用藥食同源的方法中藥治療;必要時到面板科就診,可以外用糖皮質激素和口服抗組胺藥止癢,對孕媽和寶寶都是安全的。病情嚴重患者可考慮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但不能長期使用。
另外,雖然醫生和孕媽用藥都會非常謹慎,但有時難免要吃藥,吃藥後有可能出現藥疹。輕者只有一過性的皮疹,重者除了皮疹還伴隨危及生命的系統性損害。
導致妊娠期藥疹的常見藥物包括阿莫西林、磺胺甲惡唑、氨苄西林和半合成青黴素,這些藥物臨床應用較廣泛,多數是對孕婦和胎兒安全的藥物,所以一旦發生了藥疹也不用太過擔心。
系統性疾病所致瘙癢
除了妊娠因素,瘙癢也可能是各種系統性疾病所致,如腎臟、肝臟、血液或內分泌疾病,此外部分惡性腫瘤患者會發生泛發性瘙癢。
如果沒有明確的病史,就需要靠實驗室檢查,如全血細胞分類計數、肝功能檢測、血肌酐和尿素氮檢測、甲狀腺功能檢查、空腹及餐後血糖等幫助明確診斷。
總之,孕媽發生沒有皮損的瘙癢一定要重視起來,儘早就診,明確是否為肝內膽汁淤積引起,及早治療才能減少對寶寶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