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時代,父母一腔熱情趕著娃往前衝時,卻發現孩子壓根不願意配合,對學習提不起勁,對未來毫無規劃,讓雞娃的道路看不到雞犬升天,只有雞飛狗跳。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厭學叛逆的孩子,長期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究竟該何去何從?
全球知名腦科學家、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寫了一本書《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當中就重點談到了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構建“開放式大腦”,找到自驅力,讓學習變成自願、自發、自動的“自己的事”。
........................................
防禦式大腦 VS 開放式大腦
丹尼爾•西格爾曾經在一次演講時,跟現場觀眾做了一個互動練習:
首先,請觀眾們閉上眼睛,嚴肅地在心裡默唸七遍“不”;
然後,休息兩分鐘,繼續閉著眼睛,溫柔地在心裡默唸七遍“是”;
在這個過程中,讓觀眾去察覺身體和情緒的變化:反覆聽到“不”時,壓抑、緊張、抗拒的感覺充斥心頭;反覆聽到“是”時,開放、平靜、放鬆的感覺明顯佔據主導。
兩個不同的詞,兩種不同的語氣,帶來了兩種不同的情緒狀態,這是開放式大腦和防禦式大腦的典型反應。
西格爾在新書《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中重點詮釋了兩種大腦的區別:
防禦式大腦表現為:
1、恐懼、刻板、封閉,無法應對沖突;
2、焦慮、固執,抗拒新事物;
3、嚴格遵守傳統規則,希望維持現狀;
4、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探索的內驅力。
開放式大腦表現為:
1、靈活、堅韌,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不怕犯錯;
2、善於接納新事物,主動參與人際交往;
3、敢於充分地做自己,激發自己的潛能;
4、學習更自覺、主動、有規劃。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譯者:黃珏蘋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西格爾在書裡用“樓上”和“樓下”打了個形象生動的比喻——
“樓下”即“下層腦”,代表“防禦式大腦”。它位於大腦中較低的位置,負責較原始、較低層的腦區活動,會導致我們做出本能、低等的反應,如情緒波動、本能抗拒。
防禦式大腦在面對威脅和攻擊時,時常處於原始狀態:戰鬥、逃跑或者僵住。所以充滿焦慮、擔心犯錯和麻煩,因此抗拒嘗試新事物,寧可固步自封。這會使人容易困在自己製造的情緒裡,畏手畏腳,無法直面困難。
“樓上”即“上層腦”,代表開放式大腦。它由大腦皮層構成,像個半圓屋頂籠罩在下層腦上。這個腦區就像交通樞紐,連線各個腦區,負責執行功能負責的認知活動,如高階思維、好奇心、洞察力、同理心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只有上層腦運作起來,我們才能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開放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每個人出生就自帶“樓下”的下層腦,具備基礎的本能反應。但“樓上”的上層腦卻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完善的,需要經由後天的不斷“裝修”。
在成長初期,父母肩負著暫代孩子的“外部上層腦”的責任。
當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完全,還處於用下層腦思考時,容易情緒失控、無理取鬧。尤其低齡的孩子,大腦無時不處於防禦狀態,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那是因為他們的腦區還未得到鍛鍊和開發,不知道原來除了哭鬧,還能有別的可能性。
父母需要做的是保持耐心,為孩子提供開放式大腦的體驗,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更多可能性,讓他們在理解自我感受的同時,學會理解他人。
透過幫助孩子發展上層腦的各項功能,使孩子的“樓上”大腦趨向成熟,從“防禦式大腦”向“開放式大腦”轉變。
開放式父母 VS 防禦式父母
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這本書中,丹尼爾特別強調了父母的自我成長對孩子的關鍵性影響——一個防禦式大腦的父母,很難培養出一個開放式大腦的孩子。
因為培養孩子的開放式大腦不僅需要父母做出規劃和引導,更多的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鏡子,父母的心態直接映射了孩子的成長。
每次當父母找丹尼爾諮詢時,他先會反問家長這些問題——
你是否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日程?
你有沒有總對孩子說“快點、快點”?
你是不是工作很忙,壓力很大?
你和孩子親子互動時,是否表現出不耐煩?
……
如果回答這些問題時,答案更多是肯定的,那麼,你其實就是一位防禦式大腦的父母。
仔細對比,你會發現,如果孩子從父母這裡經常獲得的是消極迴應,如“不行”、“你不懂”、“你不可能”,那麼孩子接收到的就是防禦式大腦傳遞出來的負面能量,這會讓他們的大腦時常處於緊張、焦慮和不安,缺乏探索世界的熱情。
而如果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的,更多是“你行”、“你可以的”、“試試看”的積極迴應,那麼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大腦會更放鬆,也會萌發出更強的信心和能量,用更開放的態度去迎接和解決。
也就是說,開放式大腦是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聯結和意義的生活。
書中舉了幾個有趣的例子,例如:
一位愛畫畫的小姑娘,即便畫得不像,卻會說“我願意再試一次”;
一個獨自參加露營的小男孩,非常緊張害怕,但卻說“我可以嘗試一下”;
一個小姑娘考試不及格,雖然沮喪,但仍然願意鼓起勇氣去請教老師;
......
而這些自信、勇敢、願意嘗試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澆灌的“Yes,you can”。可以說,開放式思維是父母播種在孩子心底最好的種子,讓他們的人生更充滿能量。
培育“開放式大腦”四部曲
可是,如果自己本身就是一位防禦式父母,那麼又如何養育出一個開放式大腦的孩子呢?丹尼爾在書中每個章節專門設定了一小節“父母成長”部分,根據開放式大腦的四大特質,給出了獨到實用的建議。
1、平衡力:管理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情緒難以自控,有時不僅是孩子常見,大人也常見。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綠色區),在這個區域,我們的情緒屬於理想的可控狀態,平靜祥和。但一旦情緒被點燃,就容易失控,偏離綠色區,要麼進入紅色區,直接爆發,無法自控;要麼進入藍色區,壓抑自我,逃避抗拒。
而每個人的綠色區穩定時長,還有當狀況發生時,紅藍區能否快速回到綠色區,都是判斷一個人情緒控制能力是否穩定的重要標準之一。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當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時,我們當下的情緒是否容易爆發,河東獅吼,大進入了紅色區。但孩子挨批評的時候,是進入了消極躲閃的藍色區,還是叛逆對抗的紅色區?
丹尼爾將情緒不平衡的反應比喻成河的兩岸:一邊是混亂,一邊是刻板,中間則是整合的平衡之河。平衡就是學會順著中間的河流,做到靈活、適應、有活力、穩定、一致。
所以,平衡力指的就是能夠主動調節身體和大腦的狀態,做到情緒穩定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家長在不斷調整自身的同時,要幫助孩子找到的情緒平衡力:第一,幫助他們回到綠色;第二,幫助他們拓展綠色區。
當父母急火攻心時,離開現場冷靜片刻,會比原地爆炸更有助於情況的發展。這就好比,當孩子情緒暴怒時,擁抱會比體罰更有效,傾聽會比指責更讓人接受。只有被理解和接納,孩子才能更配合父母的指導,做出更有利的行為。
父母學會安撫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給孩子示範當情緒快要失控時,如何理智處理。讓孩子明白,就像坐船渡河,再波濤洶湧的情緒,只要掌握好情緒的平衡力,就能夠平穩度過。
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是成為優秀的人必不可缺的品質。
2、復原力:當遇見問題和挑戰時,重新振作的能力
網球俱樂部在選撥小球員時,不看重那些一開始就得分高的孩子,反而更喜歡那些比分落後,但能夠堅持不懈,一分分把比分扳回來的選手。
這種跌倒再爬起來,迅速滿血復活的能力,其實就是面對挫折最讓人欣賞的態度,我們稱為復原力。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你更看重的是孩子拿回來的一百分試卷,還是考了60分,但認真總結,發憤圖強的精神?你更常說的是“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做不到?”,還是“一次失敗沒關係,我看到這次你盡力了”?
重視結果,還是重視過程?抗拒挑戰,還是擁抱挑戰?否定自己,還是擁抱自己?這是決定一個人屬於大腦思維方式的關鍵。當孩子犯錯時,你重視的是消除行為,還是培養能力,也能看出父母面對問題時的復原力。
所謂開放式大腦,恰恰不會在意挫折,而會視為挑戰,筆直迎接,努力嘗試,不是為了最終的勝利,而是為了過程中的成長。父母需要做的,是用開放的心態,陪孩子直面困難,一起打怪升級,讓孩子變得更堅韌、更勇敢、更自信,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影響孩子復原力和情緒、社交、學業的重點。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這4個S,尤為重要——
Safe(安全)Seen(被關注)Soothed(被安慰)Secure(可靠)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將積極的迴應“你可以”、“我相信你”、“我會陪著你”踐行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蹲下來,望著你,好好聽,大大擁抱等肢體語言作為愛的傳達工具,讓孩子接收到你會陪伴他度過難關的情感連結,讓他們從中獲得安全感,找到逆風前行的勇氣。
3、洞察力:審視和了解自己的能力
我們常說,旁觀者清,就是因為局外人更容易保持鎮定和全域性觀,而深陷情緒漩渦的人士很難保持,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這時候,我們常常就是在用樓下的下層腦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和決定。
跳出來,按下暫停鍵,轉換角度去看事情,可以讓我們更理智地做出恰當的決定。
當孩子發脾氣砸了剛拼好的樂高,你第一反應是說“你又鬧什麼了?”還是“寶貝,你需要我的幫助嗎?”
當孩子在學校打傷同學被投訴時,你見到他問的第一句是“你這傢伙怎麼不讓人省心呢?”,還是“你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行為呢?”
當你提出問題的角度不同,其實就是重新定義情境,給予孩子換角度看問題的機會。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也開始從防禦式大腦向開放式大腦進階,行為會大不相同。他不會再對抗式地想“學習是父母逼著我的”,而是轉換為“學習可以給我帶來什麼?”,不再是“我怎麼都學不好的了”,而是“我怎樣才能學好呢?”,好奇、接納和友善的心態會讓他們對學習和挑戰變得更積極,更熱衷。
一個積極主動願意學習的孩子,一定擁有審視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唯有當他們清楚瞭解自己的需求和方向,內心熊熊燃燒的動力才會推使他們向著目標勇往直前。
4、共情力: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關心他人的能力
開放式大腦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或挫折時,不會著急下定論,而會更傾向於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作出積極的迴應。
有時放鬆姿態,蹲下身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會看到不同的一面,成人認為的輕而易舉,對孩子來說其實難於泰山。
我們認為幾分鐘可以抄完的生詞,但對於剛開始學寫字的孩子來說,每一個字都需要畫上一兩分鐘一筆一劃艱難地寫。
而當你給予理解和支援,允許孩子去感受困難,並在實踐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你會發現,孩子更有動力去做好。比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共情更能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他們模仿的物件。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麼,就讓我們努力先去成為這樣的人吧。
努力在引導孩子構建開放式大腦的同時,也開放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固有的思想,根據孩子的成長做出新的調整。
不斷去激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促進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學會用更開拓的思維去思考,用更全方位的視角去看問題。
更重要的是,點燃他們內心的火花,讓他們用熱誠地去擁抱世界、擁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