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位媽媽對監督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特別煩惱,媽媽一遍又一遍地喊自己的孩子去寫作業,孩子假裝自己沒聽到,還一遍又一遍地反抗。媽媽感到特別無奈,怎麼喊動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就這麼難?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媽媽抱怨道,自己對孩子說了很多遍,不要拿刀、打火機等危險的物品,孩子偏要拿來玩。和他好好地講道理,孩子又不聽,下次繼續拿來玩,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

許多寶媽在生完孩子後,嗓門就變大了不少,每天對孩子大吼小叫的,孩子不僅將自己的話當成耳邊風,寶媽們還將自己的喉嚨喊得沙啞,得不償失。

為什麼孩子總是要喊很多遍才願意按家長說的去做?

為什麼叫孩子不要去做什麼,孩子偏要做?

為什麼喊破喉嚨孩子也不聽?

為什麼喊破喉嚨孩子也不聽,或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這裡不得不提起一個有趣的試驗——粉紅色的大象。

粉紅色的大象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證明你永遠無法"不要想起"些什麼。

參與者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間裡面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但是沒有人成功過——正如你腦袋裡會無可抑止地出現粉紅色奇怪的大象一樣。這個實驗證明了你永遠無法"不要想起"些什麼。

就像家長不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很有可能會加大孩子去做這件事情的概率。

除了"粉色大象"的心理原因外,還有就是孩子習慣於我們重複的命令。

每次吃飯前,媽媽都會讓孩子去上個洗手間或將手洗乾淨,每次孩子坐在沙發上口頭答應"哦""知道了",當身體卻沒有絲毫的行動。直到媽媽喊了三四遍,有些生氣的時候,孩子才行動起來,腦內會存在著意識——"媽媽要生氣了""我應該去洗手了"。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他們懂得家長喜歡重複闡述話語與命令。當家長喊"第一遍"或者"第二遍"的時候,不動起來也沒關係,因為大人們會喊"第三遍""第四遍"甚至是"第五遍",直到"第六遍"的時候,家長對他們的耐心會耗盡,如果再不行動可能會被打罵,這才是他們真正行動的時候。

掐著家長的生氣臨界點做事情,既可以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又不會受到懲罰,孩子何樂不為呢?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只聽一遍,便能停下手中的事情,去完成家長交代的任務,可以選擇使用"永遠別說兩次"法,讓孩子聞令即動!

"永遠別說兩次"法:6步讓孩子聞令即動!

六個步驟看起來很繁瑣,但實際上隨著運用的熟練與深入,所用的步驟與時間會越來越少,孩子也會越來越配合,直到最後一聽家長的命令便能自覺動起來!"永遠別說兩次"法是培養孩子在划算不過的投資,而通常,只用前三步孩子就能配合家長了。

第一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兒去,站著,看著他。

就拿孩子寫作業的事情來說,很多家長喜歡口頭上監督孩子寫作業,比如:"學校佈置的作業你記得完成""明天要交作業,今天別忘了寫",然後家長扔下孩子不管,去管理自己的事情了,等晚上回來就發現,孩子的作業一字未動。

但如果家長什麼也不做,就坐在孩子旁邊監督,或者與孩子待在同一個空間,家長會發現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很高,根本不用自己催促。

這是因為家長的出現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約束,在家長的硬性要求下,面前孩子不可能拋下作業不管,去做別的事情。特別是當家長站在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意識到家長是認真,自己不完成作業什麼也做不了。

因此,與其隔著房間喊孩子,不如親自走到孩子面前,看著他,讓他懂得自己嚴肅的態度,這樣孩子便不會刻意違背無視家長的命令。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

實施第二步的關鍵點就是務必確保孩子已經準備好聽你講話,讓孩子專心於接受你接下來說的話。

夜深了,有位媽媽叫自己的孩子去洗澡,孩子正在搭建積木,對於媽媽的話無動於衷。媽媽又喊了一遍,孩子這才反應過來媽媽在叫他。

當孩子專心於畫畫、拼圖時,我們突然之間與孩子對話,會發現孩子沒有聽見,或是聽見了很快忘記。一方面,專注的思緒使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便我們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孩子不一定願意或者聽得進去。另一方面,孩子的思考被突然打斷,很可能下次就找不到同樣的感覺。

這種時候,家長不妨等一會,等孩子願意抬起頭來聽你講話,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達對孩子做的事情感到有趣。

"這個房子搭建得真漂亮!"

"這上面畫的小青蛙真可愛!"

注意不要直接喊孩子的名字或說一些強制性的話語,這樣很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不能夠集中注意力。

第三步:把要求講給孩子聽用語簡單、表意清楚、只講一次。

有三種方式叫自己的孩子去洗手:

"我們先洗手,吃完飯,再去玩玩具好不好?"

"我說了三遍了,請你去洗手好嗎?"

"寶寶去洗洗手。"

毫無疑問,第三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要更加精煉,言簡意賅,直接闡明自己想要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意願,而且只說了一遍。

家長對孩子的應該做到這兩點:簡潔明了和只講一次。

簡潔明了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如果說話的語句過長或過於複雜,孩子會難以理解,因此而感到煩躁。

只講一次的原因是,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沒聽見家長說的話,而是從做"喜歡的事情"到做"不喜歡的事情"時,需要一個消化過渡的過程。

這時可以通過"倒計時"來緩解這個過渡帶來的痛苦,不僅能幫助家長省時間,還能省掉麻煩和焦躁。

每隔幾分鐘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對於生性急躁、固執的孩子,先每隔三分鐘來一次倒計時,然後每隔兩分鐘,然後每隔一分鐘。

每一次,你的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麼,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影象,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當你說"時間到"的時候,或者當計時器響起來時,孩子便已經習慣了必須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麼要求。

第四步: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

很多家長為孩子下命令時,徑直地把自己的要求向孩子述說,然後問一句"懂了嗎?",孩子怕被家長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還不懂?"便會懵懵懂懂地點頭。

實際上,很多孩子是沒有理解家長的要求的,以至於所做的事情與家長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這時候,家長要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當孩子說出的話與你的要求無差時,這便說孩子真正理解了你說出的話。

第五步:站著,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後仍沒有開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樂意站著等待。

等待是監督孩子行動的最有效方法,即便你什麼也不說,站在那裡也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他們會意識到家長是認真的,家長要自己完成的那件事情真的很急迫,如果不完成,他會一直待在這裡。

這就如同第二步一樣,但第五步是直接的等待,對付那些不好對付的,總是不按要求做的孩子。

因此家長要注意先完成自己的事情,才能長時間地等待自己的孩子動起來!

而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孩子在第五步之後還是不配合,此時我們就得用上最後一步。

第六步:在你站著等待的時候,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不管這一小進步多麼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地讚揚他,並且"反思式傾聽"他的感受。

每天給孩子一些"描述式讚揚",孩子會更加積極完成家長佈置的任務,向家長展現自己更好的一面。

比如:

"我看見你今天自己洗碗了。"

"你的鞋子擺放地真整齊。"

"今天作業寫挺快的,真好。"

"反思式傾聽"表明你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試圖與孩子講道理,孩子是不會聽的,所以可以這樣說:

"你不得不將自己的玩具放回箱子裡,真是遺憾。"

"下去買東西,挺累的吧。"

在你站著等待的時候,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不管這一小進步多麼微不足道,對他進行描述式的讚揚,並且"反思式傾聽"他的感受時,你會發現孩子的動作會越來越快,收穫驚喜!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陪孩子度過開學症候群徵文》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