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只有自己才懂得,別人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編 輯:柔山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彷彿自己有了軟肋,卻也穿上了一層鎧甲,媽媽們可以為了孩子變得很低很低,也可以為了孩子變得更加強大。

不過在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中,辛辛苦苦懷胎十個月,可能都比不上帶娃的頭一年的陪伴。

帶娃的“第一年”有多關鍵?李玫瑾教授:辛苦的十月懷胎都比不上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教育主題的講座中提到:懷胎十月,都比不上貼身帶娃十個月。

寶寶在出生之後的第一年可以說是非常的關鍵了,因為孩子在3歲之前屬於情感的敏感時期,也是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親子感情的最佳階段。

所以父母最好在這個時期,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還是要親自帶孩子會更好,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很多能力、性格的培養關鍵期也是無法再重來的。

身邊有不少的家長,出於工作的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都不是自己帶娃,孩子不是送到爺爺奶奶家,就是姥姥姥爺家,或者請個全職的保姆帶娃。

雖然在物質條件上,孩子並不缺乏,但在情感、親子關係、性格形成等方面,孩子們缺失的可不是一點半點,孩子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得不到父母的關愛。

對於小孩子來說,這種缺失是往後的很多年陪伴都無法彌補的,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行為的集中爆發階段,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更加冷。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隔閡,往往是依戀形成期的陪伴缺失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孩子一到了青春期,變得和之前好像是兩個人,看自己好像看仇人一眼的眼神,自己還沒說兩句話孩子就已經不愛聽嫌煩了。

經調查發現,那些青春期階段叛逆嚴重的孩子,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被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等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紀,父母才把他們給接回來。

這樣看來,父母們總抱怨的“孩子和自己不親、不聽話、不和我們溝通”,這些集中在青春期展現的問題,往往都是依戀形成期的缺失。

還在1歲之前,會對每天照顧自己、給自己餵奶、換尿布的人有專屬的記憶,他們會記得這些人的面孔和聲音,以及身上特別的味道。

這些會讓孩子的內心得到安全感,和依戀期的滿足感,孩子的情緒會變得輕鬆、愉悅,反之,則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緒。

孩子以後的性格,往往是大人們造就的,所以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往往是大人,給予孩子適時的依戀和陪伴,孩子才會更陽光健康的成長。

所以帶娃第一年尤為重要,而這育兒路上的頭一年,論起經驗和感受,相信只有媽媽們最有發言權,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位寶媽帶娃第一年的心路歷程吧。

一位母親帶娃第一年的心路歷程

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看到寶寶第一次對我微笑、第一次用小手抓我的手指、第一次學站立、第一次自己入睡,第一次喊爸爸媽媽......

我為寶寶的這些第一次感到欣喜和激動,可能他對於很多的事情還不太理解,不知道自己喊的那聲爸爸媽媽的分量有多重。

但這些都讓那個,曾經不想生娃、帶娃的自己變得開始認同母親這個身份,原來做母親之後人生多了很多不一樣的快樂和心酸,這些都是孩子帶給我的。

在自己真正的做了母親之後,才體會到陪伴孩子成長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是寶寶帶著我去體驗了生命的歷程。

原來孩子只有那麼一點大,他會張口叫媽媽,他也會長成一個小男子漢,這個過程也讓我對孕育和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敬畏。

在帶娃的第一年裡,彷彿是置身於一條河流當中,水流時而湍急時而平靜,時而渾濁時而清澈,有些地方涼的刺骨,可有的地方卻溫暖舒適。

而且這條河流中,還有很多的石頭和魚兒,每位母親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帶娃的第一年,成長的不只是孩子,也是我自己。

育兒也是育己的過程

在育兒這條路上,每位母親都有自己的帶娃優勢和帶娃的盲區,其實帶娃並沒有太多的標準答案,有的只是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和孩子給出的不同反應。

帶娃的頭一年,也是帶娃的初體驗,各位寶媽的感受和經驗未必相同,但一定會有屬於自家的收穫和喜悅。

這一年你會逐漸掌握寶寶的衣食住行,瞭解寶寶的小習慣和小動作,知道寶寶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鬧什麼時候會安靜。

這樣看來,這一年不僅是學習的一年,更是收穫頗豐的一年,寶寶在不斷的成長,母親也收穫了更多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帶娃的第一年都是怎麼過的呢?

1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個冬季太過寒冷,3種“傷胎”的行為孕婦別再做,胎兒很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