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陽的敬畏與禮讚——《一天開始的方式》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一個清晨,應該被歌唱。嶄新的一天,也該被頌揚。你得讓一天完美如新——你得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讓它度過一天的短暫生命。應該以怎樣的一種方式擁有?對於那些基本的東西,我們還能與之產生怎樣的聯絡?在我們享受文字的美和插畫的視覺盛宴的同時,彷彿也被注入了清晨太陽的能量。
二、繪本資訊
書名:一天開始的方式
文:[美]拜爾德·貝勒
圖:[美]彼得·帕納爾
譯者:張子漠
適讀年齡:3-6歲 (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1979年凱迪克銀獎
選題策劃:森林魚童書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中國有句諺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如果在生命的早晨就充滿希望,那麼未來的生活就有了目標;如果在生命的早晨就生機勃發,那麼未來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我們都可以度過。
《一天的開啟方式》就是一個對太陽敬畏和禮讚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古老的人們用不同的語言和儀式,在一天的開始之際抒發著太陽的力量。
封面中金色的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徐徐上升,卻已把天空渲染成紅色、深紅、紫色的漸變色,明度也由明變暗,天空即將面臨著一場鉅變。而目視這變化的一幕是一對母女,她們站在風車下,凝視著天邊的變化,開始了一天的開啟方式。
這也給當今的我們一個提醒,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原始的氣息被不斷更替,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現代化的網路和通訊工具,每天起床開啟手機刷微博看劇打遊戲,不知不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我們開始一天的方式。這已經成為當今現代人的常態,而與之相對的《一天開始的方式》卻是另一種方式,世界各地的古人對太陽的尊崇。
金碧輝煌的太陽,億萬年前就照耀著地球,庇護著人類,也帶給人類無限的遐想。人們敬仰太陽,崇拜太陽,創造出許許多多關於太陽的神話,太陽是一切神話的中心。陽光所照之處,便是人類安身立命之地。太陽是如此的美妙,賦予詩人和作家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催生出無數讓人歎為觀止的優美文字。
這個繪本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一天的開始。
【硬封】
解析:
這也是故事中倒數第二頁的畫面,故事中多是文明古國曆史中對太陽神的崇拜,而隨著時空的拉近,但世人從沒有降低對太陽謎一般的崇拜。
黑夜剛剛破曉,太陽剛剛露頭,大地還未甦醒,這個新潮的女人就面對東方和太陽,張開雙臂送去最崇高的禮讚。
深綠色的背景則代表著成熟而具有滄桑感的生命狀態,暗示心情的平靜與安詳,翹盼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是對健康的人生與生命的活力充滿無限希望,也是我們實現生命價值、創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用這種不可或缺的儀式感,致敬日出,迎接嶄新的一天。
【序頁】
解析:
從太陽剛剛劃破夜空開始,已經染紅了地平線的天空,黎明還靜悄悄,天空雲朵還在伸著懶腰,這個對太陽最詩意的崇拜,一天開始的方式拉開了大幕。
【扉頁】
解析:
從序頁的太陽偏居的一個角落,突然視野開闊起來,太陽已經昂起了頭,興致勃勃地翹望著熟悉的大地,古老的城池斷壁,靜靜地陪護著太陽的初生,就像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流線的雲彩掛在天空,目睹著這壯麗的時刻。
《一天開始的方式》盡情謳歌了太陽,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太陽的熱愛和崇拜。作者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用虔誠的、詠歎的詩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太陽的讚美。循著這兩條線索,我們在文字中追溯太陽的神蹟。
【獻頁】
解析:
太陽剛從大地上逐漸冒出頭來,太陽的光芒分為不同的層次,由暖黃-淺橙色-深橙-紅色的漸進變化。上有藍色的天空,白色的浮雲,下有古橋堡和殘垣斷壁。
太陽無比巨大的光輝已經把天空染紅,把天空照亮,把褐色的大地浸染。太陽就像一隻睜開的眼睛,把世間盡睹。
【第1畫面】
原文:新的一天該是這樣開始——舉步庭外,面朝東方,或祝告,或唱上一首聖歌,要不就乾脆用你自己為清晨編的歌謠,迎接太陽。
解析:
金黃的太陽已經映出一半,下端露出一張清秀的臉形,但與大地和城池融為一體。虛實的結合,只有特寫的面部,卻往往以虛化淡開來,於寫實中有抽象。畫面構思很精巧,將區域性和大環境巧妙融合。
太陽不僅給大地帶來光明和溫暖,還給人帶來希望和生機。每天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開啟新的一天,過往種種都被拋在身後,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在這裡,新的一天該是這樣開始——舉步庭外,面朝東方,或祝告,或唱上一首聖歌,要不就乾脆用你自己為清晨編的歌謠,迎接太陽。與其說人們頌揚的是太陽,不如說人們鼓勵的是自己:你得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讓它度過一天的短暫生命。
【第2畫面】
原文:你編的歌謠當是這樣——在你獨自站到那兒前,甚至連歌詞都不要去想。當你感覺到太陽,旋律自然會在心裡流淌。你只需唱上一唱。但千萬別以為,只有你在這樣歌唱。
解析:
太陽已經躍升為四分之三,一個孩子站立在石頭上,背對著我們,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內心感受著太陽的光芒,韻律在心中自然流淌,當然還有別人也這樣做著。
開啟一天的方式,是走出去,迎接太陽,就像過去和現在的其他人慶祝黎明一樣,作者感性的詩文,連續而美麗發光的畫作互動生輝。
插畫師將天空的顏色渲染得極有層次,且極富張力。有的是純粹的線條,有的有簡單的上色。在色彩運用上,也給人大氣之感。可以看出用色不多,尤其偏愛黃色、藍色。但卻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也無怪乎有不少人將他的作品作為書藏品收藏。
像這樣的童書不多,給孩子介紹自然和精神力量的敬畏,只是苦於找不到好的方式,本書就提醒所有人都應該這樣做。
在古人的眼裡,太陽是永恆的,代表永生。太陽每天朝升夕落,生命可以計數,人生太過短暫,我們又該怎樣去珍惜我們的生命,度過有限的時間呢?太陽給我們希望,也給我們警示啊!
【第3畫面】
原文:穴居的兄弟們啊,早已懂得如何去唱;石器時代的姑娘,也是一樣。他們歌唱,歌唱太陽;他們高舉雙臂,祈求力量。一個清晨,應該被歌唱。嶄新的一天,也該被頌揚。
解析:
這是原始人對太陽的崇拜,不規則的石塊堆砌出洞穴的樣子,三個腰圍皮裙的原始人或站或坐,對著太陽高舉雙臂,很有遠古風情。但這個圖的整體其實是一頭疣豬,它們基本都是穴居的,疣豬的身體融進洞穴岩石中。
穴居、石器的遠古時代,原始人一向以敬畏之心與天地共處。他們是善戰的勇士,也是靜默的修行者。他們懂得如何去唱,他們把太陽奉為神的力量,去歌唱、去祈求、去高舉雙臂。
他們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太陽崇拜從遠古的穴居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他們歌唱,歌唱太陽,他們高舉雙臂,祈求力量”。人類對太陽的崇拜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相反,對太陽的瞭解越深,我們對它的讚美就越深刻。
【第4畫面】
原文:出生的太陽早已被人們時代傳揚。不信你聽,秘魯的太陽神廟裡,可有讚歌在唱響?
解析:
在遠古的秘魯,紅彤彤的太陽已經懸在空中,被太陽神廟的人們看到,並有讚歌在唱響!
四個頭部鑲嵌在神廟基礎的一塊石料中,面對著太陽送去祝福。他們頭戴統一制式的帽子,頭腦中透出太陽神的標識,人們對著太陽神頂禮膜拜。太陽神廟中,映射出太陽向外擴散的光芒,與天空中紅色的太陽交映生輝,這代表了信奉者的集體意識。
印加人崇拜的是太陽,這是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最受尊敬的太陽神廟,供奉著太陽神因蒂,有記載整個太陽神廟表面都是用黃金塗成。庫斯科太陽神殿建築藝術巧奪天工,超乎現代人的想象。庫斯科太陽神廟的門窗大小和位子的設計都是精確計算過的。祭司可以透過窗上的影子投射到門框上的位子來判斷日期和確定祭司活動的安排。每年6月24日要舉行慶典,祭奉太陽神。
畫面中的神廟用石頭刻出凹凸槽鑲嵌砌成,每塊石頭之間嚴絲合縫,到目前石頭縫間都插不進刀尖,沒有水泥澆灌卻異常堅固,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發生了多次地震和山洪,而它安然無恙。古代印加人的超高建築技術在這裡得到了極好的印證。
【第5畫面】
原文:墨西哥的阿茲特克長笛聲聲,裝點了誰的歌舞場?
解析:
我們已經看到完整的太陽,她的光芒向外擴充套件著,送出溫暖與力量。
在墨西哥人狂歡的長笛裡,吹出對太陽的讚歌。在狂歡的歌舞場裡,舞動著對太陽的禮讚。這裡提到了阿茲特克長笛,這是阿茲特克文明的產物。
在14世紀—16世紀的墨西哥古文明,其傳承的阿茲特克文明與印加文明、瑪雅文明並稱為中南美三大文明。阿茲特克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臺上最後一個角色,他們創造了輝煌的阿茲特克文明,開創了阿茲特克族最興盛的時期。2010年2月底墨西哥考古學家在首都墨西哥城發現了一座阿茲特克神廟。挖掘過程中發現,一些孩子墓地裡的陪葬品中就有長笛。
我們看到彼得·帕納爾的線條之流暢,堪比拜爾德·貝勒文字之流暢。他習慣在畫面上大量留白,但留白處,仍然氣韻的流動。欣賞他的插畫,猶如欣賞行雲流水般的草書書法作品。不管是開闊的大場景,還是某個物件的特寫,彼得·帕納爾的線條都收放自如,彷彿一氣呵成。他的畫,往往點到為止,沒有多餘的線條,但“意思”卻已經延伸開去,可謂“線條有盡,而意無窮”。
彼得·帕納爾是拜爾德·貝勒最親密的合作伙伴,《一天開始的方式》等8部作品的插圖都出自他之手。他的鋼筆線描簡練優美,人與動物的軀體常與峰巒、山峰融為一體,隨大地連綿起伏。這些反常理的奇妙構思,引人聯想,烘托出詩歌豐富的意境。帕納爾還喜歡以土黃色作為主色調,而那不正是沙漠、大地和印第安人面板的顏色嗎?
【第6畫面】
原文:剛果的鼓點,喚醒的又是誰家的太陽?
解析:
在剛果激揚的鼓點裡,跳躍著對太陽的熱情。擊鼓者神情忘我,遠處的人們在陽光中盡情起舞。剛果屬於中非地區,各種各樣的鼓造型奇特,不一而足。鼓是非洲人民熱情奔放的釋放。
歷久彌新,它提醒我們,充滿儀式感地迎接一天的開始,它提醒我們,別忘了汲取太陽的能量。
這個故事從構圖到顏色,都無可挑剔,讓人有放到鏡框裡掛在牆上的衝動,線條流動中,充滿了韻律感。而這充滿力量的詩化語言,更是朗朗上口,帶著敬仰和無限的深情,給我們一種心靈的洗禮。這個故事簡單大氣,簡單優雅有力量,適合大聲朗讀,讀起來吧!
在讀過這樣的詩歌繪本之後,我感受到了一股久違的寧靜,彷彿跟隨著作者來了一次珍貴的穿越,於是就有了似乎喚醒古老記憶般的體驗。那時候的他們,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離我們好遙遠。作者懷著無比強烈的熱愛才會願意前往那裡久住,無怨無悔的記錄下她那些年的收穫和發現。直到今天,如果大家可以有幸拿到這本書細細品讀,那一定是以最高效的方式來承襲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精髓和養分。
不得不說,我已經被那時候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打動,哪怕衣食住行不及現在各種便利和快捷,但是人們的心靈是純淨的,思想是充盈而淳樸的,他們嚮往和擁抱光明,信仰宗教,熱愛故土和生活,這些都遠勝過現代精神匱乏或浮躁的我們。
【第7畫面】
原文:中國的一千隻金色小鈴鐺,在為誰搖晃?
解析:
一個個虔誠的佛教徒,面對心中的佛搖出對佛的尊崇。佛就像他們心中的太陽,永遠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太陽從山頂上露出炫耀的光芒,普照金色的大地,就像他們心中的佛一樣。
馬繫著金色的鈴鐺,和主人一起攀山越嶺,朝見心中之佛。幾路的人馬都朝著一個方向,
佛身上的出現的太陽,暗示兩者的合一,而全身的金色,預示著和太陽同光輝。而山坡上乾枯的人形般的匍匐向前的枯樹,暗示著心中渴望。
中國的小金鈴鐺裡,搖出對太陽的尊崇。手搖法鈴鐺系佛教密宗法寶銅鈴鐺,有配樂、祈福辟邪之用,同時,“寶鈴聲”,是西方極樂世界演唱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所以以此聲可以供養三寶、利益眾生。而且,“鈴鐺”發出的聲音遠比我們平時誦經發出的聲音傳播的遙遠,可以利益更多的眾生,讓更多的眾生“沐浴佛法”。
【第8畫面】
原文:埃及的法老可曾說過:只有黎明的歌唱才配得上取悅晨光?他們一直就知道什麼樣的歌,才應該被唱響。不管身在何方,他們都懂得什麼樣的禮物,才應該面朝太陽被奉上。
解析:
埃及法老的墓碑上刻著太陽的神威。繪者用黃色佔據了大部分頁面,圓圓的太陽裡是太陽神的形象,遠處則是有埃及象徵的金字塔,下面是黃色的紙莎草。這也是埃及文化中著名的造紙原料。幾個打扮相同的埃及人,虔誠地手捧祭品,唱響了他們對太陽的讚歌,只有黎明的歌唱才配得上取悅晨光。
這裡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太陽,此時被作者賦予了更廣闊和博大的意義,穿越時間和空間,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靈感和思考。畫面看似簡潔實則豐富,和文字的簡練相互呼應,渾然一體,讓人有智慧修行之感。太陽昇起來了,新的一天來臨了,讓我們深呼吸,用全部的身心迎接它的到來吧!
【第9畫面】
原文:金子,鮮花,香燭,翎羽,善念,紙火,各有各的到場。可獻祭卻是唯一的良方。而且在太陽初升的那一刻,一定要面朝東方。這一切有人至今還銘刻在心上。當暗夜滲入第一縷曙光,他們便會把禮物奉上,並用神秘而堅定的歌,歌唱太陽。
解析:
各地用不同的形式,雖然金子,鮮花,香燭,翎羽,善念,紙火,各有各的到場,但獻祭卻是唯一的良方。在古老的年代,沒有更好的純潔的方式。但這種虔誠禮儀的方式卻是對自然的禮讚,他們都選在太陽昇起的那一刻,面朝東方。
當然,如今還有人把禮物獻給黎明的第一縷曙光,並用神秘而堅定的歌,歌唱太陽。
故事文字簡單,卻承轉自如,跨越空間和時間,氣勢磅礴,優雅,有力量。而和文字配合默契的是書中別具一格的圖畫。繪者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勾勒出事物的輪廓和形象,用大塊大塊的黃色和圓形來代表溫暖、無所不在的太陽。很多圖畫乍一看沒什麼,但和文字互相對照卻別有內涵。
【第10畫面】
原文:他們知道究竟該開啟新的一天。他們的祝告,才隨風飄過了新墨西哥州普書布格人的玉米林;清晨的歌謠,又唱響在非洲的村莊上;人們禮拜太陽,就在秘魯那高高的清冷山岡。
解析:
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人的玉米田,生長著太陽的溫暖。三個種地人邊勞作邊祈禱,給他們一個好的收成。他們的祈禱聲隨風飄過了普書布格人的玉米林,飄向了太陽神出沒的地方。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這種食材始於數千年前的墨西哥,玉米大約在4000年前到達了乾旱的西南沙漠,新墨西哥州北部的普韋布洛人也從與中美洲的貿易中受益。
墨西哥有句諺語:“哪裡有墨西哥人,哪裡就有玉米。”它不僅道出了墨西哥人與玉米的不解之緣,又像一個謎,吸引人去探索它的奧秘。
普韋布洛印第安人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從中美洲印第安人那裡學習了玉米種植技術,然後由他們把玉米種植推廣到了美國東北部的森林區。玉米在印第安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他們祈禱、跳求雨舞蹈,都是祈求神靈保佑玉米能有好收成。
【第11畫面】
原文:今日,黎明還遠遠未至,人們便已手捧經書等在了日本;頭戴金菊,聚在了印度的小小廟宇,沐浴在了太陽初升前的恆河裡。
解析:
一邊是在恆河中沐浴的虔誠的男女,一邊是虛擬中威嚴而慈祥的保護神,水面上漂浮著金菊,頭頂上和頸上也出現金菊的花環,水面以下的身體和金菊花朵的根莖都是藍色尖狀的支撐,給人以意念中的整體性,賦予萬物同一的理念。
印度人對恆河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印度教把恆河當作聖河,佛教也將恆河水視為福水。據印度教神話傳說,恆河是天上女神的化身,她應人間國王的請求,下凡沖洗國王祖先的罪孽。印度教徒把恆河當作聖河,佛教也將恆河水視為福水,人人心嚮往之。據說到恆河沐浴可以洗掉一生的罪過。如果能在恆河裡洗上一次澡,是莫大的榮幸。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來到恆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恆河,以求用聖水沖刷掉自己身上的汙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
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印度習慣用鮮花製作花環,掛在脖子上或頭上,以示生命的純潔和永恆。
黎明早起,先背經書。這也是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信徒每天必做的功課,以迎接黎明時刻的到來。
這也是迎接太陽來到世間的一種開啟的方式,用我們的虔誠來洗去人類的汙跡以全新的純潔的方式迎接太陽的到來。用誦讀的詩經來開啟對太陽神的敬畏。
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作者選取有代表性的地方,用代表性的事物給讀者描繪出不同地區的風情圖。比如,中國、埃及、印度、墨西哥,這些地方對太陽的崇拜有某些相似點。除了建立廟宇,塑造神像,還有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歌唱。人們用歌唱抒發對太陽的熱愛和崇拜,只不過,每個地區選擇的方式和樂器不同。中國的誦經、歌唱,印度的歌舞,非洲的鼓樂,墨西哥的長笛,秘魯的吹管樂器和敲擊樂器都非常流行。越是開發少的地區,對太陽的崇拜越熱切,音樂也越淳樸、奔放、自由。
【第12畫面】
原文:亞利桑那州那高高的平頂山上,人們佇立山崖,正把一個孩子託向太陽。他們口中不停地念著這個初生嬰兒的名字,好讓太陽聽到,好讓太陽也認識這個新生的孩子。必須得是日出,必須得是那天光初綻的剎那。那時的天空擁有著天地間所有的能量。
解析:
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在母親的保護下,登上亞利桑那州那高高的平頂山,站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讓孩子沐浴太陽的光輝,接受太陽的天光初綻的剎那,賦予新生命天地間的所有能量。升騰的太陽照亮了天空,岸邊,山岩,太陽的光輝照向四方,光芒四射的飄帶上圓形又是能量的聚集,讓天地的子民看到一天的希望,感悟到太陽的力量與能量。
亞利桑那州淹沒在了一片洪荒靜寂的沙原之中,到處都是猩紅的平頂山丘和怪異的砂岩石塔。與此同時,日光照在砂岩塔上,折射出變化萬千、引人迷醉的光暈,砂岩塔背後是陽光照射下一道道長長的背影,形成了一幅迷人的原始畫卷。
至此,人們向著太陽祈禱,在晨光中歌唱,在神殿裡頌揚,在恆河裡沐浴,在玉米田裡勞作,在高高的山岡上舉起新生的嬰兒,讓太陽認識他,希望太陽賜予孩子生命的力量。不論在哪裡,太陽昇起來的地方,人們都從昏睡中醒來,振奮精神,從太陽中汲取能量,想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第13畫面】
原文:有人說,每天都會有一輪新的太陽,朝生夕亡。他們說你得去迎接它,你得讓它開心,你得讓一天完美如新。你得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讓它度過一天的短暫生命。而開啟的方式,他們說,便是面朝黎明時的東方。等到明天他們再面朝東方時,你也可以。你的歌謠,將會是一份獻祭——
解析:
太陽有日出日落,我們每一個心中,每一天也都有一個太陽從心中升起,這個太陽照耀在心中,照亮我們的胸膛,指引我們迎接新的一天,一天的短暫的生命。那麼,我們就應該有一個莊嚴的開啟模式,就是面朝黎明的東方,默默的祈禱,或者用自己特有的歌謠迎接它,獻祭它的到來。
這個女人面向東方,面向太陽昇起的地方,敞開雙臂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陽。太陽的餘暉照耀著最近的五彩雲朵,照亮了金色的土地,照亮了獻祭者的衣裳,小鳥也朝他飛去,仰慕它的光輝。
這個純潔、善良的女人,更接近人類的理想境地,對太陽懷揣更美好的敬意。而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突顯自然力量的偉大,更突顯太陽的偉岸。
當做了硬封的畫面,就有了更豐富的意義,人與自然的關係永遠值得我們敬畏。
【第14畫面】
原文:那將會是這世上又一次,又一個地方,又一個人,對著太陽說出了“你好”,讓它知曉,你也在那兒。要是天空換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顏色,那就注視著它。那是魔力的一部分,那就是開啟一天的方式。
解析:
最後的一頁作為故事的封面,作者從秘魯的太陽神殿裡,人們對著太陽神頂禮膜拜;從墨西哥狂歡的長笛裡,吹出對太陽的讚歌;從剛果激揚的鼓點裡,跳躍著對太陽的熱情;從中國的小金鈴鐺裡,搖出對太陽的尊崇;從埃及法老的墓碑上,刻著太陽的神威;從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人的玉米田,生長著太陽的溫暖;在日本、在印度、在亞利桑那州,人們因地制宜,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著對太陽的讚頌。世界各地的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開啟對太陽神的祭祀。不論在何時、何地,人們對著太陽,說著“你好”。太陽,這大自然最大的神靈,給大地帶來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和力量,接受著人們虔誠的祭拜。
【封&底】
解析:
《一天開始的方式》是關於尋找的大合唱,是全世界都在尋找的呼應!當一天開始的時候,“當你感覺到太陽,旋律自然會在心裡流淌,你只需唱上一唱。但千萬別以為,只有你在這樣歌唱”。秘魯的“太陽神廟裡有讚歌在唱響”,墨西哥“阿茲克特長笛聲聲”,剛果“鼓點喚醒的又是誰家的太陽”,中國的“一千隻金色小鈴鐺,在為誰搖晃”……這些歌唱,是人類彼此的召喚與應答,所以啊,在一天開始的時候,你也可以“面朝黎明的東方”,而“你的歌謠,將會是一份獻祭”。
作者用文字展示了從非洲、秘魯到墨西哥、剛果、中國、埃及,再到日本、美國那些晨光初綻的時刻。猶如一楨楨鏡頭閃過,更是用畫筆將那神聖的時刻勾勒,線條自由開合,大氣凝鍊。在我們享受文字的美與繪畫的視覺盛宴的同時,彷彿也注入了清晨太陽的能量。
拜爾德·貝勒詩歌繪本:
《一顆小籃珠》
《土撥鼠艾米戈》
《聽,陶片在唱歌》 1973年凱迪克銀獎繪本
《人人都需要一塊石頭》
《一天開始的方式》1979年凱迪克銀獎繪本
《不一樣的傾聽》
《有錢人家的餐桌》
《鷹啊,我是你兄弟》1977年凱迪克銀獎
《沙漠裡的聲音》
《沙漠是他們的》1976年凱迪克銀獎
《我的沙漠節日》
彙集四本凱迪克大獎,樂觀的精神核心,詩意的人生觀。
四、作者資訊
拜爾德·貝勒一直生活在西南地區,主要是在亞利桑那州南部靠近墨西哥邊境的地方。她生活的西南沙漠有懸崖、平頂山、岩石和廣闊的天空。沙漠風暴令她深感安慰。
拜爾德·貝勒為孩子們寫了很多散文詩,讚美自然的質樸之美和與之和諧的感覺,美國西南地區的沙漠、岩石、懸崖和廣闊的天空都是她創作的源泉,她的作品曾經4次獲得過凱迪克銀獎。最近,拜爾德·貝勒詩歌繪本的中文簡體版終於出版了,一共有11本之多,能讓孩子在童年時讀到拜爾德·貝勒的詩歌,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彼得·帕納爾於1936年5月23日出生於紐約的雪城。1954年,因為想成為一名獸醫,他去了康奈爾大學,卻因為肺炎,不得不結束了大一新生生涯。離開康奈爾後,他去西部訓練馬。父親的生日到來之際,他給父親畫了一張畫,畫的是馬。他的父親把畫掛在牆上,告訴他,他應該回到學校學習藝術。於是,他在普瑞特藝術學院學習了兩年。除了為別人寫的80多本書畫過插畫,他還創作了幾本自己的書,多是關於棲息地的研究。他很喜歡的創作工具是來自自然界的筆和墨水。他的許多作品已分別以限量版和簽名版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