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對於“講道理”其實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孩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這樣一段話:

換個角度看,孩子越不聽話,意味著他越有自己的思維,是件有益成長的好事。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講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過孩子的道理。

所以,與其糾結孩子聽不聽話,站在孩子的立場,把我們想引導的道理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講出來,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記在心裡,才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

講道理之前,先疏導情緒

在父母看來,講道理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但事實是,在孩子的世界,比起解決問題,他們更期待的是父母的接納。

不管孩子做錯什麼,父母要做到,永遠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鄰居家的小馬是個非常倔的小男孩,每次和小朋友爭吵,就算是他的錯,他也不願意道歉,小馬媽媽每次都扯著他講半天道理,但小馬就是一聲不吭。

每次都把小馬媽氣得不行,又拿他沒辦法。

我勸她:“下次先抱抱孩子唄,不管發生什麼事,先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起的。”

後來,又一次小朋友鬧矛盾,媽媽沒有一上來就講道理,她抱住小馬:“寶貝,媽媽愛你,你能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嗎?媽媽想幫助你。”

沒想到,小馬委屈大哭,哭過之後,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媽媽,又在媽媽的鼓勵下,主動去向朋友道歉。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他更需要理解和接納。

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以後,心裡就會變得平和,也更能對接納他情緒的父母產生信任,願意溝通配合,聆聽父母的“道理”。

如心理學家所說,孩子對成年人的需求無非是被激勵、被承認、被肯定和積極迴應。

不要小看情緒接納,那是與孩子心連心最快的方式。

只有走進孩子心裡,父母的道理,才有可能潛移默化被孩子聽到耳朵裡。

有趣地講道理,更能深入孩子心

講道理,也可以很有趣。《故事思維》一書裡說,講故事永遠勝於講道理。講好一個故事,可以賦予冰冷的資料和殘酷的事實以溫情,可以觸及最強硬的人內心深處的柔軟所在。

有一段時間,我兒子特別怕黑,一關燈就嚇得嗷嗷叫,睡覺非要開著燈,還得有人陪。

爸爸不知道講了多少回“男子漢要勇敢”的大道理,他就是可憐兮兮地怕黑。

後來,我自創了個一個叫怕怕的小男孩和月亮姐姐成為朋友,在黑夜裡旅行,認識了小星星、螢火蟲和小貓咪的故事,每天晚上抱著他講一段。

當然,我把黑夜的部分講得特別有趣和溫暖,結局都是月亮姐姐發出溫柔的光輝,照耀著怕怕,幫助他進入香甜的夢鄉。

每次睡前,我會試探性地問:“要不要也把月亮姐姐邀請進房間?”

一開始,他會要求開著燈邀請月亮姐姐進來,慢慢的,他嘗試關著燈看月亮姐姐會不會進來,到現在,他已經習慣了晚上睡覺要關燈。

童話專家約翰·奧利弗說:“年幼的孩子與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會有強烈的共鳴,他們能夠對主人公的平凡之處作出反應,因為他們正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童話中的人物演繹的正是孩子們的生活。”

這也是孩子喜歡童話的原因。

如果孩子平時愛發脾氣,為孩子讀一讀情緒管理類的故事繪本,比如《菲菲生氣了》;

如果孩子總愛得第一,不能接受輸,可以給孩子講《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

如果找不到對應孩子問題的繪本,也沒關係,父母可以自創一個“專門解決孩子問題”的身邊故事。

通過故事講有趣的道理,是給孩子樹立標準,並讓孩子最願意接受的好方式之一。

最高階的講道理方式,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這麼一件事。

家長向她求助女兒不聽話的問題,她家住五樓,孩子特別喜歡把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覺得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她說:“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尹建莉老師建議:“既然講道理沒用,那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那就應該停止,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下而上把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

結果,問題就這麼簡單地解決了。

尹建莉老師總結:很多時候,家長總說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家長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經常遇到一些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其次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並不是教會孩子所有道理,更不應該在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期待不符時,就長篇大論。

這世間最深的傷害,常冠以愛的名義;家庭最自以為是的教育,常披上講道理的外衣。

講道理的最終目的,永遠是通過對話引發思考,通過思考帶來交流。

追溯到根本,教育的最終收穫,應該是與孩子擁有平等而溫暖的親子關係。即便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也願意向你敞開心扉,聊聊彼此心裡的小祕密。

而為人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偶爾給孩子講講小故事,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這才是世界上最被孩子喜愛的“人生大道理”。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淡定哥寶寶”坐門口偷玩手機,被發現後無處閃躲的小眼神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