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做事拖拉、懶散,父母催一下他們就動一動。這樣的問題應該有很多父母都遇到過,並且也嘗試過讓孩子去改正。但不管怎麼做,孩子就是無法改正。尤其是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一提到寫作業,孩子立刻就變"懶"。

孩子一寫作業就變"懶",父母該怎麼辦?

有家長在網上發帖說,孩子平時挺正常的,但是一寫作業就變得很懶散。自己催了好幾遍,他才磨磨蹭蹭地坐到桌子前面。而且寫作業的時候也拖拖拉拉的,寫著寫著就去喝點水、吃點水果,或者是寫5分鐘休息10分鐘。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會拖拖拉拉、懶懶散散。表面看上去是他們懶惰,做事情不積極。而孩子做事情不積極,是缺乏"內在動機(動因)"。那什麼又是"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做某一件事情的目的,是指向這件事情本身的;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人們可以透過它來獲得情緒和感官上的滿足和愉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心理上產生成就感。

說白了,內在動機更像是一種心理需求,我們把某件事情做完,會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拿孩子寫作業來舉例子,當孩子寫作業的目的就是指向作業本身的時候,他們就存在主動積極的"內在動機"。比如孩子規定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寫完作業,按時完成後他們會有很強的成就感;又或者孩子一定要解開一道難題,解開難題之後他們會覺得很開心。

內在動機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著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結合。他強調,學生在一般教學條件下,學習的動機往往很混亂。有的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是為了外在動機,比如享受眾人崇拜的眼光、為了拿到父母許諾的獎勵等等;而一旦外在動機沒了,父母不獎勵他們取得的好成績了,這些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變得很被動。

內在動機,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孩子積極主動去學習,不是為了某個獎勵或者是炫耀而學習。

當孩子有"內在動機"的時候,會出現以下良好的行為習慣:

1)主動性變強

孩子做事情的主動性和內在動機是掛鉤的,如果他們的內在動機足夠,比如想要透過學習提高自己,那麼就會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比如上課的時候主動提問、下課之後認真複習、按時完成作業等等。

2)專注

如果孩子是因外在動機才努力學習的話,那麼他們的專注力就會不夠。比如他們想努力學習,然後提高成績,拿到父母說的100元獎勵。可一旦獎勵沒了,他們就不會再專注於這件事情,也容易半途而廢。而如果孩子是因內在動機才努力學習,那麼他們會很專注,甚至不完成某一階段的工作就不停下來。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專注的好習慣。

3)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

被內在動機激發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喜歡尋求挑戰或者是接受有挑戰的任務,比如挑戰在多少分鐘內解開一道數學難題。孩子有了這樣的心理,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輕言放棄,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孩子內在動機不足,父母可以利用"CAR"心理需要模型,培養孩子積極性,改正"被動"做事壞習慣

"CAR"心理需要模型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來的理論,他們認為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基本的心理需求一般有三種:勝任感(competence)、歸屬感(relatedness)和自主感(autonomy)。他們認為,孩子的這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會使得外在動機轉變成內在動機,進而使得孩子的積極性提高。

做法具體來說就是:

1.勝任感(C)

顧名思義,勝任感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父母可以透過鼓勵孩子的方式,比如告訴孩子他們做事情認真仔細,完成任務肯定沒問題;提高孩子對完成這件事情的自信心,提高勝任感,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能得到滿足。

不過要注意,父母誇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誇到具體的點上。不要很寬泛的誇獎,如"孩子你真棒,加油"。類似的誇獎方式會讓孩子有一種很敷衍的感覺,並不能提升他們的勝任感。

2.自主感(A)

自主感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不過父母可以規定這個選擇的範圍。比如讓孩子去寫作業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己選擇寫作業的時間,比如晚上8點或者9點之前必須要去寫作業;又或者是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選擇完成作業的時限,比如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讓孩子在三個選項之中選一個。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己可以控制學習和作業的錯覺,那麼他們寫作業的積極性和愉悅性就提高了。

3.歸屬感(R)

歸屬感指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在家庭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去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得避免強行要求孩子中斷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看電視,父母可以說看完這一集就要去寫作業,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另外,寫作業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在旁邊"保駕護航",如果孩子遇到問題了,父母可以及時出手,為他們提供解題思路。慢慢地,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情,就不會那麼抗拒,反而會變得比較積極。

育兒寄語

教育孩子應該要更多地從孩子心理層面出發,因為很多育兒問題,其實都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比如小時候孩子突然有強迫症,一定要按順序擺放自己的玩具,父母弄亂他們就哭。這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需要維持秩序保持內心的安全感,這就是一種心理需求。

所以,父母平時要多多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以及瞭解這些問題背後存在的心理因素,這樣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大部分家長會忽略,孩子長牙很痛苦!口腔醫生帶你全面瞭解長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