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嫉妒心於孩子而言,是一個危險的訊號,這種危險,令孩子在成長中變得不快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而這種情況,孩子往往對於自身的能力,有著“虛幻”的判斷,認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說,看見別的小朋友獲得了小紅花,自己會特別不屑,認為小紅花是自己的,久而久之,在社會的複雜性面前,孩子的“不快樂”就會積攢的越來越多,很不利於孩子自身的成長。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瞭解孩子對於他人的嫉妒,是怎麼來的?在孩子未進入校園環境之前,最主要的相處物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父母更多以孩子為中心,此時,孩子無法感受到家庭環境之外的不同和複雜,所以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個時候,孩子是透過與父母的溝通和相處,來認識自己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難免會對自己的認知,出現誤區。
當孩子進入到複雜的環境中,這個時候,孩子是透過與周圍人的交流、比較,來認識自己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物質條件,處於劣勢的時候,孩子會呈現出一種憤怒、焦慮、怨恨以及挫敗感,將這些情緒積累在一起,就是嫉妒。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可,比如買了一件新裙子,爸爸媽媽都會誇獎自己的孩子漂亮,當孩子進入到校園環境中,會看到更多漂亮的新裙子,這個時候,透過自己和他人的比較,從而就會產生複雜情緒,因而嫉妒心也因此產生。
產生嫉妒的原因很多,但於孩子而言,這兩點原因很重要①在孩子進入複雜環境之前,在家庭環境下,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孩子對自己以及自我能力,有著“虛假”的判斷,認為一切美好的誇獎和讚揚,都應該屬於自己,因為爸爸媽媽就把這些褒獎都給了我。
②孩子雖小,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的,所以當孩子付出一定努力之後,並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公平,因此嫉妒心,就會產生。
我們具體來解析這兩點原因,首先,第一點,在家庭環境中,各位家長肯定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做遊戲時,讓著孩子,吃零食時,讓孩子先吃,孩子成功學會一件事兒,會極盡褒獎之詞,給孩子無上的榮耀。
孩子本身是很少有機會去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而在家長這種連環“誇獎”之下,孩子的認知就會侷限在家庭環境裡,一旦進入複雜社會中,察覺到周圍的小朋友比自己優秀,就會出現嫉妒心理。
賓大學前教育的一位教授曾經這樣說:真正優質的學前教育,並不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而是讓孩子儘早的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讓他們去逐漸感知世界的美好,其實也是充滿複雜性的。
接著我們來看第二點,父母往往也會有疏忽的時候,比如說孩子精心的製作了一個小玩具,但在你這裡卻被忽略,當孩子沒有感受到該有的關注和誇獎時,心態就會出現反差,從而嫉妒心,也容易趁虛而入。
比如說之前我就見過這樣一件事兒,鄰居家有兩個女兒,一起在玩積木,大女兒搭成一個城堡後,讓媽媽去看,結果鄰居只是笑了笑,沒有過多關注,而小女兒搭成之後,卻得到了鄰居的充分讚揚,我能感受到鄰居大女兒的心情轉變,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孩子嫉妒心強,用“換視角引導法”,讓孩子更好成長嫉妒心就像是一股浪潮,有時能讓孩子奮發圖強,不斷努力,但有時候也容易被席捲淹沒,迷失了自己,而保持一顆好心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所以不妨用“換視角引導法”,去幫助孩子認清世界。
第一步:告訴孩子真相,並說出理由
在於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去“讓孩子”,比如說做遊戲,一定讓孩子贏,捉迷藏,一定會讓孩子抓住,其實並非一定要這樣。
比如說,做遊戲的過程中,你獲勝了,孩子並沒有贏,那麼孩子難免會失落,這個時候彆著急,一定要告訴孩子真相,玩遊戲為什麼會輸呢,可能是因為爸爸的操作比較嫻熟,而你呢,才玩了幾次,自然沒有爸爸玩的好。
透過這樣的解釋,和告知孩子的真相,讓孩子對自我能力有清晰的認知,認為自己並不是什麼都是最棒的,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從而心態上就會變得比較平衡。
第二步:肯定孩子付出,並換角度看待問題
儘管有時候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作為家長,也一定要肯定孩子的付出。
比如說孩子用積木搭成了一座城堡,雖然七扭八歪,在你指出孩子搭的城堡不太美觀的同時,也要肯定孩子付出。
比如說,看到你搭的城堡,雖然有點七扭八歪,但是媽媽能看到你所付出的努力,你一定是認真的去搭建這個城堡的,雖然它可能不是最漂亮的,但卻是最獨一無二的,在你心裡和眼裡,它就是你想搭建的城堡,對不對呢?
透過這種換視角的引導法,既肯定了孩子的付出,又提出了問題,不至於一棒子打死,也沒有讓孩子因為無盡的誇獎,迷失自己。
忒咪媽媽寄語:
其實,關於孩子嫉妒心的問題,家長一定要去關注,因為嫉妒心,是很多負能量,積攢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旦具備了嫉妒心,那麼孩子在生活中勢必,就會不幸福,所以,積極的引導,讓孩子更好的去看清世界,看清自己。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