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裡,關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到底是由先天性遺傳、還是後天性形成的問題,一直都是存在較大的爭論,而爭論的結果也一直沒有個定論,關於遺傳PK後天形成的問題,我也曾多方面對比、甚至實驗過,發現孩子的性格受家庭教育影響最為關鍵。
接下來會分享兩個故事進行闡述:
故事一:兩個女兒的不同性格
小芳是一位95後年輕寶媽,今年的她現今有著兩個女兒,分別是大閨女6歲、小閨女3歲,大、小閨女之間儘管相差了3歲,但是兩個丫頭的興趣、愛好包括相貌方面也極為相似,在親朋好友的眼裡小芳這兩個女兒就跟雙胞胎無異,但是身為老母親的芳芳卻知道,兩個女兒儘管很多方面比較相近性格方面卻一點也不一樣,這也是受二胎家庭的環境和教育方面影響。
先來說說大女兒,大女兒棋棋從小性格比較貪玩,用芳芳的話來說“一出門就不想回家”,還有著典型的“在家稱霸王、出門秒變小慫包”,在外和小朋友追逐得多辛苦也開心,在家裡稍有不順心就牛氣沖沖地撒氣。
再來說說二女兒,二女兒晗晗從小的性格比較戀家,不管在什麼地點玩過三幾個小時之後就要鬧著回家,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屬於體貼、會哄人那種,比如晗晗惹媽媽生氣之後,就會跑過來對媽媽又是親親又是抱抱,這樣示弱的親近舉止當下就能融化一個媽媽的心。
兩個女兒不同性格的形成,芳芳的總結是大寶一個人的時候隨心所欲、家裡麵人也比較溺愛,二寶一出生就是帶著競爭形式的環境,儘管二寶從小到大沒有那種被迫分享的委屈感,但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希望獨佔爸爸媽媽的寵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二寶從本能上要往往更懂得觀察人微。
故事二:雙胞胎兒子的不同命運
曾經看過一個特別有感觸的紀錄片,儘管不記得片名、大概劇情還是記憶深刻的,哥哥Bill和弟弟Gary是一對長相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他們在大概4歲左右的時候雙雙被送進孤兒院,因為他們的父母在一次車禍裡永遠離開了人世。
鏡頭開始就看到了一對安靜的小紳士坐在孤兒院石階上,兩個孩子不論是從神情還是舉止,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克隆另一個人一樣,就連他們晚上睡覺的姿勢都是一樣喜歡靠右側入眠,據說這個姿勢可以讓他們更有安全感一些,不久後Bill和Gary就被先後領養了,先領養的人是弟弟Gary。
Gary是被一家高薪階級的富裕家庭領養了,養父是醫生、養母是教師,他的成長因為養父母太忙的原因常常一個人孤獨在家,儘管生活質量很好、從小想要東西幾乎都應有盡有,但這些都不是Gary內心真實的願望,他最希望的就是養父養母可以多陪陪他,跟其他同學一樣可以在委屈的時候抱著父母撒嬌,週末的時候到遊樂場裡跟隨著過山車大聲尖叫。
哥哥Bill後弟弟Gary一個月被領養,Bill被領養的家庭是屬於普通階級的家庭,養父以下海捕魚為生,養母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 Bill的養父是一個特別注重陪伴的父親,不管平時下海工作有多忙都不忘抽出時間陪陪Bill,並且Bill每做一個決定都會得到養父的無條件支援,所以Bill的童年是存有踏實且美好回憶的。
世界很大、但有的時候偏偏很渺小,20年後,哥哥Bill和Gary同時喜歡上了一個女孩,看著如照鏡子的兩個人瞬間明白雙胞胎的血緣關係,倆兄弟團聚後坐在一起彷彿又看到了小時候兩個人坐在孤兒院石階上的那一幕,儘管時隔二十幾年兩個人依然有著很相似的興趣愛好,但是兩個人之間存有的獨立個性卻是完全不同的。
哥哥Bill的性格是優柔寡斷、面對心儀的女生還未開口說話就結巴,而弟弟Gary就不同了,面對喜歡的女孩顯得熱情主動很多,在熱情開朗又體貼的追求熱潮裡,Gary很快就把那個女孩就追到了手,兩個人牽手走在熱鬧的人行街道畫面看起來非常甜,而哥哥Bill呢?開始是不自信地瞻望、到了最後還是瞻望。
明明是雙胞胎為何性格方面有著如此大的差距?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的感觸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至關重要!
在一個人的個性裡遺傳的因素固然也有,但在人生的成長中佔據並非主要的位置,一個人的成長主要受環境和兒時的家庭教育影響,Bill之所以做事情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心,主要是兒時養父母給予的陪伴和關愛太少,以至於Bill在缺愛的同時又缺乏社交能力。
而Gary呢,樂觀開朗且自信心洋溢的他也是受養父的尊重影響,兒時無條件的尊重讓Gary擁有足夠強大的實踐和操作能力,Gary的優秀也是隨著實踐而成長、自信。
所以說,一孩子的個性包括成就都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懂得尊重孩子、捨得陪伴孩子、不錯過關愛的父母,往往更能教育出自信做事情不拖泥帶水的灑脫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