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教出快樂的孩子》是來自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籍,作者賽林格曼在書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悲觀產生,基因佔有很小的部分,後天很大原因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

他花了30多年時間,在如何培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讓不少家長都茅塞頓開,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

雖然現在很多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其實在他們內心也知道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孩子的健康和快樂。

如果孩子的優秀必須以犧牲健康和快樂為前提,那麼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不會願意。

然而一組資料卻揭示了影響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全世界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症,等到了高中畢業時,幾乎有 15%的人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

當我們身邊悲觀的孩子越來越多時,如何讓孩子快樂起來,成為一個樂觀的人,就成為了眾多父母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事。

為什麼孩子會悲觀,原因正如塞利格曼博士所說的那樣,因為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透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它是指人們對現有生活感到失望的一種狀態,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乾脆放棄自己,哪怕需要承受痛苦。

既然有習得性無助,讓孩子產生悲觀,那麼自然會有習得性樂觀,它對應的是積極心理學。

在我國的應試教育之下,父母幫助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的心態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夠避免讓孩子產生過大的壓力,才能夠避免因為孩子抑鬱導致的嚴重後果。

有一句話叫做愛笑的人運氣都不差,既然如此,那麼為何不笑著面對每一天,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父母必須首先成為樂觀的父母。

因為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先讓自己樂觀,才有可能讓孩子樂觀。

教會孩子樂觀的ABC法則

這是心理學裡的一個概念:

A(affair)代表不好的事件。比如和朋友吵架了,與愛人分手等負面事件。

B(beliefs)代表信念,即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

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也就是隨之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打破了人們普遍的認知,否認了A和C的直接聯絡,在他看來不好的事件未必會造成相應的後果。

反而是B,也就是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C的後果。

具體的做法表現為4項基本技能

1、捕捉思維

當人們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大腦裡會突然閃過一些想法,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就叫做捕捉思維。

比如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如果孩子總是寫錯,那麼此時孩子在家長腦海裡的形象就是愚蠢的,自然容易激怒家長,引來一頓打罵。

2、自動對思維進行評估

很多父母在打罵孩子之後會感到後悔,會覺得這是自己的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甚至會因此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或者是好媽媽。

如果這種情緒長期存在,很有可能對自己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導致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形成抑鬱。

3、儘量尋找正確解釋

自動思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被挑戰的,如果父母能夠找出說法去挑戰自動思維,那麼對於一些不好的事情,父母尋找到的正確解釋會明顯改善他們的自責心理。

4、遠離災難性思維

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眼前最壞的結果,未必就是持續的結果。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孩子永遠都會失敗,透過總結失敗經驗教訓,透過孩子的努力學習,結果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身邊的小事情為孩子做ABC法則示範,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認識到出現在他們身上的一些行為完全是正常的,不用因此產生負擔。

同時可以透過一些遊戲的方式,比如和孩子一起讀漫畫,透過劃分不同的三欄分別代表ABC,讓孩子分析第三欄的感受是如何出現的。

又或者和孩子做畫大餅的遊戲,透過和孩子用大餅分析事情,幫助孩子對事情形成正確的認知。

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的人,讓孩子能夠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這樣的孩子哪怕是平凡的,也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期日記:第17周+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