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的孩子已經是小學生了,人們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都說在孩子6歲之前,家庭教育最重要。回想過去的六年,我們家庭為這個小生命付出了什麼呢?每日生活的瑣碎歷歷在目,細細想來,我們做的最對得起這小子的事,可能就是——允許他不斷地去“試錯”。
專注“家庭研究”和“女性研究”的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我的孩子很喜歡在廚房給我幫忙,可是很多家長會覺得,小孩子進廚房是一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廚房裡的瓶瓶罐罐很容易就被熊孩子一個不留心碰到,廚房裡的油、火很容易就燙到孩子。
一次,我在廚房煮飯,在我的孩子跟著我進廚房前,我也“三令五申”不要用手碰爐具,那樣會燙到手。當時三歲多的他還是忍不住去碰了一下,結果……你知道的,小手兒被燙紅了一塊。
當時,孩子並沒有哭,只是忍著疼告訴我說:媽媽,我現在有10疼。(我和孩子定了個疼痛標準,等級從1到10,逐級升高。)他告訴我有10疼,聽得出來那得有多疼。
遇到類似的情況,作為父母,我們都不願意讓孩子通過“試錯”去學習,手燙傷了一小塊還好,若是以後遇到什麼更嚴重的情況,我想我會因為自己讓孩子去在“試錯”中學習後悔一輩子的。但是,即便是有這種擔心,我還是不會阻止他在“試錯”中學習,因為他是孩子,孩子是需要“試錯”的。
試錯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0-6歲期間,孩子是通過全身心的探索來認識這個世界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嶄新的,新奇的。
當你看到一個新奇的東西時,你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你會有一種想湊到前面去看看的衝動,也很想伸出手來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孩子們就是這樣,他們除了會做和你同樣的動作,甚至還會用嘴巴親自嘗一嘗。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應。然而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卻被很多家人阻止。這個東西不能碰,那個東西不能拿,這無疑給正在用全身心去探索和感知世界的兒童設定了障礙。
曾經接觸過這樣兩個孩子,一個三歲多,一個五歲多,兩個孩子都冰雪聰明,但是講話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結巴”的情況,跑、跳等大運動也不如同齡人協調。
跟家裡人詳細了解情況,發現兩個孩子平日裡很少運動,三歲多的那個孩子還常被家人放在手推車裡推著走,而孩子運動的缺失直接影響到了孩子語言的發展。問其原因,家人稱,在推車裡孩子是最安全的。
放在手推車裡的孩子被剝奪了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機會,註定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成長。
試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什麼是成長呢?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呢?
成長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不斷認識自己,對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從而體會到哪些是自己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未知,進而確定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和方向。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試錯力:創新如何從無到有》這本書中提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人類的發展就像生物進化一樣,是在不斷適應、試錯的過程中緩慢前進的。”
在一次次的試錯過程中,孩子慢慢地就會習得:哦,原來我們可以通過試錯不斷修正我們的航線。而任何“一鳴驚人”無不是靠日積月累的試錯慢慢積累出來。
還記得小馬過河的故事麼?小馬想要過河,牛伯伯告訴他水不深,小松鼠告訴他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好,後來自己下水試過以後才發現,哦,原來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麼深,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麼淺。有些事情,不試一試怎麼會知道呢?
在沒有建立邏輯思考能力之前,孩子的學習方式是不斷地嘗試和探索,那些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道理,那些被我們用“不聽話”、“不乖”綁架起來的規矩,對於仍是孩童的他們來說,真的很難理解。家長為什麼要阻止孩子試錯呢?
01怕孩子輸不起
姚明曾經在一次採訪中對記者說:“我NBA總共出手了6408次,投進了3362個球,失手了3046次。另外還有1304次的失誤。如果沒有這4000多次的錯誤,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
孩子本就“一無所有”,又何來的“失去”和“輸不起”呢?如果連試錯的機會都不給孩子,那孩子拿什麼去成功呢?
02怕孩子浪費東西
在很多有小寶寶的家庭,會專門給小寶寶準備一套摔不爛的餐具,小寶寶天性是好動的,他們時刻在探索,時刻在玩耍,吃飯的時候也不例外。於是,餐具被扔下桌子,或者被碰到地板上是常事。
小時候,在家裡打碎碗碟都要被父母訓上一頓,直到現在,我的孩子打碎碗碟的時候家裡的長輩也會囑咐我以後不要給孩子用瓷碗了,一來是擔心碎片扎到孩子,二來是看著一個個瓷碗變成碎片容易讓孩子養成浪費的習慣。
這兩個擔心其實是成年人自己內在的投射,大部分情況下,孩子不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我的孩子直到現在都在使用瓷碗,而摔碎的頻率越來越低。
請放手給孩子去試錯每一次的試錯,都是極其寶貴的經驗。在學生時代,很多“學霸”級別的人物都會有一本“錯題本”,那裡面記錄著他們做錯過的題,每次考試前都會把“錯題本”捧在手裡仔細看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已經給孩子備好了“錯題本”,他只要按照我告訴他的去做就可以啦,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親愛的家長們,“錯題本”可以複製,但你們忘記了錯誤的經驗並不是人人相同的,而且即便是同樣的錯誤,每個人“犯錯”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個概念,它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得到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對孩子自我效能感建立最大的傷害就是對他的溺愛,不放手。
所以家長要尊重一個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權利,要給他自主解決的機會,培養出他們的高挫折商,而後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才會經得起風浪,才不會逃避,請放手讓他去試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