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了,孩子起床磨蹭賴床,成為母子一天的開始。父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而火山爆發,孩子被吼叫、責罵,委屈的哭泣,帶著糟糕的心情去上學,磨蹭真是互相傷害啊。
每一個孩子磨蹭的原因都不相同。但抽絲剝繭之後會發現。根本原因有可能都是父母自己。
孩子不理解為什麼要快早上起床快是父母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覺得賴在被窩裡比較舒服,當孩子沒有體驗過,因為起床磨蹭,上學遲到到來的直接後果,孩子不一定明白遲到有什麼影響。
我們大人清楚孩子起床磨蹭,會造成自己上班遲到,導致拿不到好幾百的全勤獎。試想下冬季的週末,你自己是不是也會賴在被窩裡。週末你還會埋怨孩子賴床,起床磨蹭嗎?
你可能抱怨的是:“週末你起這麼早幹嘛呢?” 所以不是孩子起床磨蹭讓我們惱火,是孩子磨蹭這個行為,影響到我們上班不能遲到的這個需求。起床不能磨蹭是大人的需求,不是還在的。
當家長越界了,就把孩子的需求變成自己的需求我們擔心孩子上幼兒園遲到,會錯過晨運時間,錯過與小朋友遊戲。嫌孩子穿衣服、吃飯慢,我們就幫助孩子穿衣、餵飯,抱起孩子衝到車庫。當我們越界了,就把孩子的責任變成我們的責任。這樣孩子自然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著急,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會幫他搞定一切。
不要因為孩子起床磨蹭,讓一天以壞心情開始。
把準備工作提前前一天晚上,把能提前完成的事情都準備好。我平時會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2天,要穿的衣服。在具體衣服款式和顏色的選擇上,讓孩子自主選擇。孩子對自己有控制權的事情,更樂意去完成。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節奏。
不要碎碎念,直接有力度的提醒早上叫孩子起床,不要進入嘮叨模式。頻繁了嘮叨,相當於沒有提醒,會被孩子自動遮蔽。你可以試試部隊的命令方式:起床,穿衣服,吃飯。不需要嚴厲的態度,呵斥孩子。清晰、簡短、有力度的提醒,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明快的歌曲代替鬧鈴讓起床更有儀式感,選一首有節奏感的音樂代替鬧鐘(比如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泰爾序曲)。節奏歡快的曲子,能夠激發孩子的活力,讓孩子快速進入起床狀態。
同時用音樂代替父母的提醒,能夠減少孩子的反抗性。一段時間後,聽到音樂起床會成為孩子慣性。這和學校課體操音樂響起,學生們自覺的往操場走一樣。
學齡前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給起床增加趣味性,跟孩子做遊戲,讓孩子在音樂停止之前,穿好衣服下床。
等待,會把孩子磨蹭給放大父母心疼孩子,想讓孩子早上多睡一會兒,會自己先起床,做好事情後再去叫孩子起床。等待起床穿衣服、吃飯,孩子的動作,在我們眼裡都會變成慢動作。等待會在我們心裡,把孩子磨蹭的感覺可以放大。
不妨晚上早點安排孩子睡覺,早一點叫孩子起床。沒有標準就沒有傷害,早上的時間充裕一點,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