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稽核:貝貝豆

前段時間偶然被一部歷時十二年拍攝成的紀錄片中的教育方式驚歎到了——

片中一個小女孩在幼兒園裡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一度受到了同學的冷對待,上了一學期,孩子在幼兒園卻總是獨來獨往,沒有一個朋友。

老師看到這種情況,也不免為孩子的性格擔憂,害怕長此以往孩子受欺負,受到同學之間的冷暴力,於是絞盡腦汁幫助她能夠融入集體。

然而,當老師和家長傾訴了孩子的問題後,孩子的爸媽卻認為“不必理會”,這讓從教數十年的老師很愕然,難不成這對父母是不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嗎?

有種養娃方式叫“視而不見”,專家解讀:自由成長並非壞事

在家長心目中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一百分孩子?

聽話懂事不淘氣?

低調合群不惹事?

亦或是能遵循父母劃定的規則安分守己的孩子?

在諸多的育兒方式中,無論是榜樣教育、言傳身教、還是棍棒教育,每一種都有各自的理由和說辭,但存在即為合理,透過上文的案例,我們就又見到了一種新的育兒觀念——“視而不見”式育兒。

很顯然,紀錄片中小女孩的父母並沒有想要插手孩子的“不合群”事件,甚至於他們是支援孩子“不合群”的。

兒童心理專家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與喜歡的人相處十分愉快,而抗拒和不喜歡的人相處也是本能所致。

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孩子是能夠獨立思考“需不需要與人交朋友”和“如何與人交朋友”等問題的,他們需要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不合群”很可能只是暫時情況,透過孩子本身對行為能力的修正是可以在必要時改變社交模式的。

因此,案例中父母看似荒唐的邏輯,其實很好地照顧了孩子的需求,在父母看來,自家孩子只是性格內向,並沒有性格劣勢,交友的抉擇權,他們更願意交給孩子自己和時間來把控。

也就是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可以不必過於約束孩子的自我成長,可以視而不見孩子的“反常行為”,讓孩子自己抉擇,但這一切都要基於父母對孩子絕對了解,基於孩子心理不存在隱患。

為什麼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內向擔憂不已?不合群真的錯在孩子嗎?

電影《芳華》中的女主角何小萍,因為身世、家境和性格,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融入對她抱有偏見的集體。而被稱為“活雷鋒”的好人劉峰,本該是一個人人稱讚學習的人物,卻因為自身諸多的優良品質,反而遭到了其他人的嫉妒和排斥。

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想要在集體中順利生存,就得摒棄掉自己鮮活的特色,跟其他人一樣“隨大流”,既不能過於耀眼,也不能過於不堪。

有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往往看似性格孤僻的孩子,腦瓜裡其實藏著很多想法,孩子小時候的孤僻表現,其實是一種聰明的訊號反饋。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為了“合群”而努力,那可就會放棄自身的一些優勢,去被迫遵循父母的意願,那麼變得平庸將是必然結果,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放棄了本可以出類拔萃的“天賦”。

“視而不見”式育兒法則有三大法門,父母要牢記於心

①對能掌控的事情“視而不見”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雖然需要自由成長,但同時也需要父母的關切和幫助,因此父母要懂得基本“放養法則”,要保證孩子的生理、心理雙重安全。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異樣,也要及時干預,不要給年幼的孩子留下心理暗傷。

②對孩子的內心“瞭如指掌”

視而不見式育兒,需要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內心足夠了解,懂得孩子的需求,以及所作所為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評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輔助孩子更好成長。

視而不見的養娃方式,和散養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差異就是父母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獨自挑戰困難,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唯有嘗試,才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性成長,更快激發潛能。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引發婆媳“月子仇”的原因,並非三觀不和,而是“月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