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奶奶給女兒衝了杯豆漿,太燙了,她坐在桌前等。

等了一會不見涼,跑來問:“媽媽,為什麼豆漿還是燙?”我說你試試把豆漿倒進大碗。

她登登登取了一個湯碗。沒一會兒就聽見她咕嚕咕嚕喝豆漿的聲音。

“媽媽,為什麼大碗裝豆漿就不燙了?”

“恩,你覺得杯子和湯碗哪個寬敞些呢?”

“湯碗,湯碗那麼大”

“對啊,杯子太窄啦,豆漿都擠在一塊熱,大碗寬敞,就涼爽了咯”

“媽媽,你說的這個跟我們看的《999只青蛙大搬家》好像,他們就是擠在小池塘太熱啦,才要搬家。”

“咦,好巧,我也想到了這本書”

“哈哈哈,我一定比你先想到媽媽”

...

這是前一陣和女兒的小確幸。因為一杯豆漿,兩人共同想到了一塊。

鬆居直說:“唸書給孩子聽,就好像和孩子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

親子共讀就像和孩子心靈的旅行,過程不可言說,卻在某個時間點,能共同回憶出旅途的美好。

那感覺很奇妙。

有一次,她偷懶不想收拾玩具,我就故作可憐:“我不想做朱家媽媽!”女兒聽到後咯咯笑。朱家媽媽是繪本《朱家故事》裡的人物。朱家媽媽是個勞苦的人,從清早便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先是給老公孩子做好早飯,然後拖到、洗衣服、熨燙衣服、洗碗,忙完了要趕著去上班,晚上回家又重複早上的做飯、洗碗、伺候朱家爸爸和孩子。

我們兩一起看過這本書,所以我說“朱家媽媽”時,女兒心神領會。

還有一次我們發麵做包子。她不會,就在一邊搓小麵糰玩,搓了個三明治,我打趣問她:“你這是做給爸爸的三明治嗎?”

女兒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不是不是,這個三明治太小了,放不下那麼多爸爸的東西。”

你一定聽的很蒙圈,為啥她反應這麼大。因為我指的是繪本《爸爸的三明治》裡的場景。裡面的小女孩想給爸爸做一個他最愛的三明治,把爸爸最愛的報紙、餅乾、拖鞋都放進了裡面。

當時女兒被這個夾著拖鞋、報紙的三明治逗的哈哈笑。我提到他是不是給爸爸做的三明治,她應該是想到了這個場景。

不需要說太多,提起某個故事或人物,我們互相都心神領會。這種特殊的親子溝通方式,是親子共讀後的意外驚喜和收穫。

坦白說,當初給女兒開始繪本閱讀,是有私心的,希望她能養成閱讀習慣。

可近4年閱讀下來,發現閱讀帶給女兒的好處,遠不止閱讀習慣,還有親子溝通的默契,以及故事書帶給她的影響。

比如編故事,她可以自己從頭到尾瞎編一個故事,且故事的框架有些時候,她是借用了看過的繪本。

比如畫畫,她4歲能畫很多動物、花草、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用色也很大膽。

越來越覺得親子共讀,更像是我們共同在培植一顆花樹,不知道哪一天,它就花自開了。

那種感覺很奇妙。

有媽媽曾問我,為什麼一定要讀繪本而不放音訊給女兒聽?

確實現在有很多現成的繪本音訊,點開隨時就可以聽了。

我記得兩年之前,自己設計搗鼓過一個app“媽咪講故事”,設計的初衷是鼓勵媽媽們原聲閱讀。當然這個app並沒有誕生,純屬娛樂製作。不過對於原聲閱讀的理念,倒是我一直堅持和推崇的。

用音訊放故事書給孩子聽,他們也可以享受故事帶來的美好,卻缺少了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和互動。

記得有位德國人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個5歲的女孩,她的媽媽經常給她念書、講故事。有一次,電視上播放講故事節目,一個非常專業的阿姨在電視上講故事,在大人看來這是非常好的節目。

那個5歲的女孩一開始很感興趣地看節目,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卻找媽媽,讓媽媽給她講故事。媽媽問:“電視上的阿姨不是講得挺好,挺有意思嗎?”於是孩子回答說:“可是,電視上的阿姨不能抱著我。”

你看,這就是孩子的心理。

他們是很喜歡坐在父母身上,聞父母身上的味道,聽父母讀書的聲音的,他們會覺得是被愛包圍。

關於親子共讀,童書作家粲然在《騎鯨之旅》一書中說過:

“共讀,追根到底不在讀,書只是通往心靈的途徑。騎鯨之旅最重要的,是彼此懷著溫柔的心共同尋找和經歷,尋找和經歷你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此生、此世界。”

陪孩子閱讀,其實不在乎你讀的如何,表達的如何,不過必須要和孩子同頻,保持在同一閱讀狀態。這個狀態,會薰染孩子,也會陶醉自己,這是親子共讀的最佳氛圍。

抱著完成任務的狀態共讀,孩子在這場閱讀旅途中,看不到美好,體會不到共讀帶來的溫暖。

親子共讀的好處,遠比我們想象中多。如果你仔細體會和感受,一定會發現,收穫遠比你付出的要多的多。

前提是,你要真的享受和孩子一起繪本的時間。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的睡眠品質不在於長短,寶媽3要3不要原則,輕鬆哄寶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