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日有​粉絲提問:

有親戚來了都和我講,她家孩子是屬於9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說一些詞,到16個月的時候嘴巴可以驚喜的冒出很多個詞。現在念幼兒園,經常被老師誇讚“口齒伶俐”.......

可我家孩子4歲了,說話現在還是滿滿的小奶音,個別字還咬不清,這和智力發育有關嗎?

看到很多別人家孩子那滿嘴金句,聰明可人的樣子,再看看自家娃,麻麻們會不會有點心塞呢?

不過各位家長要搞清楚,孩子說話早晚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總的來講,無非包括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導致的。

一般情況下,“語言發展遲=智力有問題”是沒有依據的,畢竟大腦異常屬於特例。跟學走路一樣,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也都是不一樣的,和智力更沒有直接關係。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些孩子說話晚,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長們也不要太過於著急。孩子的說話早晚並不能代表怎樣,只要生理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孩子遲早是會學會說話的。

大人們對自己的孩子充滿耐心、信心,塑造良好的家庭語音環境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接下來,分享幾個阻礙孩子語言能力的小誤區,很多爸媽都在犯哦。

01. 以為孩子小不懂事

下面這句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永遠假設孩子能聽懂,能學會。孩子本身就是個天才,而不是被你從一個傻瓜被培養成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隨時交流,哪怕孩子真的聽不懂。但是大人不要認為小孩子小,就不需要把話說出來。

家長要儘量讓孩子處於語言環境中,不斷給孩子表達和練習說話的機會。

最忌諱的是“反正說了孩子也聽不懂”!家長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使孩子獲得說話的自信。

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結巴”的現象,那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思維往往快於語言表達。家長在此時,切勿模仿或者嘲笑孩子,這樣或可能加重孩子這種“結巴”的行為。

有一些小孩子會有結巴的情況,多半是遭到周圍人影響,如果父母長期和孩子說話用“疊詞”,比如“吃飯飯,吃藥藥”。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說話慢點,不要過於急躁,也不要打斷孩子說話,逐漸的,語言發育良好後,這個情況就會減少的。

所以,寶媽建議父母們多給孩子講話時儘量把話說完整,孩子都是可以理解的。

02. 很少讓孩子聽音樂

美國語言學家賈肯多夫和作曲家勒達爾在《有調性音樂的生成理論》一書中列舉了人類不同文化共享的與生俱來的60餘條音樂規則。

同時他們認為人類85%的語言規則是天賦的,其餘是後天習得的;95%的音樂規則是先天的;人本身具有某種語言與音樂認知能力。

在該文獻中也指出,學習聲樂能夠提高大腦的應變能力,也可以讓神經系統建立起一個有利於學習的結構。

音樂是種很神奇的東西,不管是不是同種語言,都可以對旋律產生共鳴。多讓孩子聽音樂,而且在聽的過程中跟著哼唱,哪怕只是咿咿呀呀,嗯嗯哼哼,或者詞語發音接近也可。這個和學習外語的人利用英文歌曲快速記住片語搭配和句子使用環境是一樣的道理。

聽音樂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尤其在聽節奏感較強的的音樂時,聽覺能力和大腦發育都得到很好的提升。音樂多元的旋律組合和豐富的語言唱腔,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孩子的聽覺辨別能力,也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能力。

03. 父母不懂高品質陪伴

很多獨生子女可能在小時候會體會到這樣的場景,自己只能和玩具公仔玩遊戲、說悄悄話。很多有獨生子女的家長也會注意到一個細節,孩子一跑到外面碰見別的小朋友,就很開心,甚至還特別願意尋找同齡小夥伴玩耍。

不管我們大人怎麼陪孩子玩,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笑點永遠不會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因為我們大多人成人已經沒有了童趣。我們敷衍的陪孩子玩,孩子是能感覺得到的。

而且,孩子的發音與很多種因素有關,大多數時候要到4-8週歲才會完善發育,所以,如果小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得不到很好的陪伴,那麼孩子自己又沒有糾錯能力,更無法逐漸吐字清楚,這也是導致部分正常兒童要到入學後通過學習才能完全糾正過來發音的原因。

今天就先說這幾個技巧,要是覺得有用,別忘了分享更多人知道哦。

好啦,說了那麼多,

其實想告訴大家不管是學什麼,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是又快又慢的!一切都要慢慢來,遇到問題早早解決~,好好享受孩子和你的“說話”時光吧!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防止孩子的練琴過敏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