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拳頭打你,用髒話罵你,嘲諷你,冷落你,對你大發脾氣……孩子這樣做,是要告訴你:“我需要關注”,“我需要愛”,“請給我更多的耐心”。孩子越是搞破壞,試圖傷害你,就越是想要接近你,只是他們還不夠成熟,不懂得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幼兒園、課外輔導班、興趣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很多“熊孩子”。每當面對這些孩子,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都是什麼奇葩家長教出來的孩子呀?怎麼教的呀?”
其實,我們眼裡的“奇葩家長”有時候也是很無辜的,畢竟不是所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家長,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足夠幸運能生出來一個天使寶寶。面對“高需求”、“總喜歡皮一下”或者“不愛理人”的寶寶,做家長的也要學習如何跟自己的寶寶相處。
遊戲力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聯結,打破孩子的孤獨感,提升親子關係的親密度。
但是說實話,不管對成年人來說,還是對孩子來說,遊戲力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二三十年的代溝在那裡,大家感興趣的點都不一樣,認知水平也不同,很難玩到一塊兒去,更別提玩得開心了。
美國的育兒專家勞倫斯·科恩在著作《遊戲力》中提出了幾個很好的辦法,幫助家長與孩子通過玩遊戲的方式重新建立聯結。
作為家長,要花些時間調整自己。
無需贅言,上班族每天在工作和社交場所要面臨無數的壓力、焦慮和困擾。在外忙碌了一天,誰不想回家的時候能放空大腦,盡情的享受一下自我呢?但是作為家長,陪伴孩子同樣重要。
怎麼辦呢?作為有擔當的成年人,我們必須克服自身的疲憊、懶惰和浮躁,強迫自己調整狀態。忘掉自己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大量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也有大把的壞情緒沒有地方宣洩,逼自己投入到跟孩子的遊戲中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並且要充滿熱情和活力。嘗試過的家長都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此殫精竭慮,無私奉獻,也只有為人父母才幹得出來。
有的時候,對自己狠一些,強迫自己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情,從長遠來看,反而會獲得更多快樂。大張偉有次在節目裡說“要不是生活所迫,誰知道生活那麼有趣呢?”聽起來賤賤的,但是道理不假。做不想做的事情,收穫意想不到的快樂。
把“NO…NO…NO…”變成“好啊…好啊…好啊…”作為家長,有一百個理由跟孩子說NO,比如擔心孩子的安全啊,怕孩子弄壞別人的東西啊,想阻止孩子繼續搞破壞啊…數不勝數;但是,作為家長,更應該想方設法的找到一百零一個跟孩子說YES的理由。因為“肯定教育”的好處真是不勝列舉啊,在規則和界限的基礎之上,儘可能的鼓勵孩子,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正向的能量,在成長過程中也更自信和主動。
越是“熊孩子”、“壞孩子”、“皮猴兒”,越擅長給自己挖坑,並且越挖越深。他們喜歡攻擊別人、破壞別人的東西、背地裡惡搞別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是想要隱藏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經歷過的恐懼。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用更多的耐心建立聯結。
是人都會有脾氣,都會衝動和失控,更何況是大腦發育不完整的孩子。孩子大吼大叫、撒潑打滾時,家長很容易跟著崩潰,然後“嚴厲制止”孩子,用更大更尖的聲音採取“分貝制壓”,用大人的力量進行“人身控制”,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變本加厲,家長火上澆油。
人類的情緒是持續的、動態的、不穩定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管理情緒都不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情,最關鍵的是,要認可情緒的“慢熱”,把調節情緒的開關變成像煤氣灶一樣,可大可小,而不是像電燈開關一樣,只有“開”和“關”兩檔。
下次,當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壓住怒火,靜靜地抱著ta,給ta一個情緒緩衝的時間,告訴ta,好啊,你哭吧;等ta平靜下來,再告訴ta什麼是不行的,下次再這樣做,爸爸/媽媽會直接say no的。
把無聊的事情變好玩兒,把枯燥的事情變有趣。天吶,這簡直太難了,畢竟有趣的靈魂在這個無聊透頂的世界上已經少之又少了。別擔心,有孩子來助攻,再無聊的大人也會變得可愛起來。
如果你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如果你跟孩子呆在一起常常面面相覷,那麼,不妨試著皮一下,有事兒沒事兒的“招惹”一下孩子。比如,故意搶走孩子的玩具,讓孩子來追著你跑;比如,故意穿孩子的衣服,讓孩子氣急敗壞的扒走衣服;比如,故意把孩子剛剛拼好的樂高弄掉一個,然後假裝像個笨蛋一樣拼不回去求孩子幫忙……這樣的遊戲,既能讓你挽尊,避免不被孩子搭理的尷尬,又能快速擊破孩子的孤獨堡壘,讓ta跟你產生聯結。
試著不再一板一眼的做事兒,把“做家務”、“刷牙洗臉”、“洗襪子”這些重複且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比如跟孩子玩“豆豆大作戰”的遊戲,用小豆子在地板上建立堡壘,然後讓掃地機器人一個一個攻破堡壘,戲多的家長還可以通過旁白和BGM增加遊戲的緊迫感,相信你一定可以跟孩子一起,在這樣看似“傻瓜”的遊戲中收穫簡簡單單、沒心沒肺的快樂。
我們都是大人,我們也都是小孩兒。
感謝孩子的到來,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經歷成長。
生命不息,玩心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