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引言:

獎勵是可以促進一個人進步的,但是如果固定獎勵的話,反而會改變獎勵的最初目的。

前不久朋友和他的孩子吵了一架,原因是因為朋友的孩子之前一直不願意認真的做作業,所以朋友為了能夠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所以就告訴孩子說只要他每天認真的完成了作業的話就會給他多一些零花錢,孩子聽到這個獎勵之後非常的有幹勁,那段時間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

然而有一天他回家的時候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作業一點都沒有做就非常生氣的質問孩子,沒想到孩子的回答是因為上一次沒有履行承諾給獎勵,所以就不願意做了。聽到孩子的想法,朋友覺得非常的難過,最初設定獎勵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做作業,但是現在孩子卻貪得無厭,沒有獎勵連作業動都不動了。

其實這樣的一種表現,可能都是因為4個字,也就是扇貝效應。扇貝效應是來源自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家的實驗,將小白鼠每隔二十秒就點選強化一次的話,下一次的小白鼠雖然會停頓一下,但是反應的速度也會不斷的增加,但是如果中間停止對小白鼠的強化的話,他的反應速度會一落千丈,甚至連之前的狀態都比不上。呈現了一個扇貝形曲線的變化趨勢,所以也稱為扇貝效應。

這就是因為小白鼠在習慣了高壓下的刺激,突然間的撤離就會讓他覺得不適應而產生的一種惰性。換在孩子的教育當中也是如此,很多的家長總是喜歡用獎勵來刺激孩子前進,給孩子前進的動力。

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固定獎勵之後,也就會慢慢的適應這個狀態,倘若有哪一次突然間沒有的話就會讓他們產生不滿,這樣的一種獎勵機制只會把孩子培養成永遠都吃不飽的猛獸,增強他們的野心。

一、如此,在教育的過程當中獎勵是可以採取的,但是不重視獎勵當中的扇貝效應,會有怎麼樣的危害呢?

1. 會讓孩子失去努力的理由。

家長如果一直採取強化獎勵的方式去刺激孩子前進的話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這樣的一種方式也存在著一個極大的弊端。獎勵是為了給孩子前進和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中途因為什麼事情停止的話,孩子自然也就會突然間失去了努力的理由。

比如為了讓孩子在考試當中取得不錯的成績,許多的家長就會選擇讓孩子考上班級的前幾名就獎勵喜歡的玩具或者是零花錢,但是當孩子的成績提高了以後,對於要求也就會越來越高了,每往上走一個臺階都需要更高的獎勵,然而哪一天停止的話,孩子就會覺得努力沒有了意義,自然也就很容易放棄,選擇不繼續堅持。

2. 會讓家長感到失望。

家長所給了每一個獎勵背後都是為了對孩子好的,初衷都是很好的,然而用獎勵的機智去促使孩子前進的話,也會養成孩子的慣性,讓孩子得寸進尺,可能原來沒有獎勵卻依然可以做的事情,但是現在卻變成了非要獎勵不可。

如果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話,還可以接受孩子的這種獅子大開口,但是如果是普通的家庭的話,就很難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支撐。再者,家長既然初衷都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當看到孩子變成了唯獎勵才努力的變化之後,也會覺得自己做的這一切沒有意義,會覺得失望。

二、獎勵機制並不是說完全的不可取,只是在利用的過程當中還應該重視扇貝效應,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發揮扇貝效應的作用呢?

1. 可以運用普雷馬克原理來輔助。普雷馬克實驗其實是源自1959年的一個實驗,其實指的就是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

◈普雷馬克實驗:

當時普雷馬克挑選了一些學生作為實驗物件,把學生分成了兩部分,分別的給糖果和遊戲機的活動,結果發現選擇糖果的人如果用糖果作為強化的活動的話,就會增加他們打遊戲機的頻率。

但是如果是選擇打遊戲的人用打遊戲作為強化的話,就會讓他們多吃一些糖果。所以用強的來彌補弱的就可以很好的起到兩面平衡的作用。

這樣的一種方式恰好就可以運用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彌補獎勵單一性所起到的不足。家長可以通過強化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誘導從而增加他們不喜歡的活動的次數,比如一個孩子非常的討厭吃蔬菜,但是很喜歡吃肉,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把二者集合在一起,告訴孩子如果想要吃美味的肉的話,就必須要要吃一些蔬菜才可以,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實現自我的目的。

2. 打破固定的獎勵時間。

獎勵的確是可以起到很強大的作用的,但是當獎勵成為了固定的一種規律性的事情之後,孩子就會覺得這不再是特殊的獎勵了,而是一種習以為常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可以學會打破固定獎勵的時間。

比如想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幫家裡分擔一些辛苦的時候,家長可以提前的告訴孩子只有表現的好的時候才是會有獎勵的,而不是告訴孩子每天獎勵好的話都是會有獎勵的。如果孩子再受過一次獎勵之後家長並沒有告訴他下一次獎勵的時間,那麼孩子自然也就會期待,自然也會自覺的去做好一些事情,而不是當做習以為常的事情。

3. 幫助孩子找內驅動力。

促使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可以分為內驅和外驅的,然而獎勵僅僅是作為外驅的存在,並不能夠長久的存在,所以在孩子剛剛接觸新事物的時候可以通過間隔的獎勵,隨著時間慢慢的把獎勵取消,讓孩子找到內驅動力。

孩子從原來的幾塊錢就可以滿足變成了現在的貪得無厭,其實都是家長驕縱出來的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都是家長沒有好好的利用扇貝效應。對此,家長應該學會合理的運用扇貝效應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幫助孩子找到終身進步的動力,而不是做被驅動的傀儡。

你是否有遇到過這種貪心的孩子呢?對孩子的這種表現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是孩子的頭號命運(父母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