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講衛生愛乾淨應該是每位爸爸媽媽的心願吧。

桃子媽媽最近特別煩惱,最近桃子總悶悶不樂,不愛搭理人,經過桃子媽媽的耐心詢問後,桃子說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愛跟她玩。

桃子媽媽以為孩子之間鬧了不愉快,跟老師了解一番後,才知道小朋友不喜歡跟桃子玩耍,是因為桃子在衛生方面有點怪癖,不太愛乾淨,髒兮兮的樣子,老師教導桃子要愛講衛生時,桃子是這樣回懟老師:“我爸爸就這樣做。”“我在家裡牆上畫,我媽媽都沒怪我。”最後弄得其他小朋友遠離了桃子。

老師還詳細跟桃子媽媽聊了桃子幾件“鬧騰”的例子:桃子總喜歡用彩筆在手上塗,還抹小夥伴衣服上、臉上,十足的“小搗蛋”;把自己的物品擺放亂七八糟,甚至霸佔了小朋友的桌面;飯後用的紙巾,別的小朋友都自覺扔垃圾桶,就桃子直接放桌面等等。

在面對教育孩子講衛生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抱有這樣的心態,孩子嘛,小不懂乾淨,大了就愛乾淨了,我們小時候不都這樣過來的嗎。

漸漸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不良的衛生習慣,不注意生活用品的清潔,亂扔髒了的紙巾等等。

甚至等到孩子突然因為生活不講衛生導致生病時,諸如寄生蟲病,消化道傳染病,面板真菌感染,齲齒等需要看病時,才恍然大悟,怪自己為什麼當初沒有好好教育孩子講衛生。

孩子不講衛生,不但會影響與小夥伴的交往,還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所以教育孩子從小愛講衛生也是父母的一大責任。

父母在教育孩子講衛生的時候,總感到阻力,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相對一些幼齡孩子而言,他們的常識認知和思維認知能力還存在缺陷,無法輕易快速掌握衛生方面的知識,加上父母鬆懈,進而孩子掌握的知識不足。

皮亞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通過用守恆實驗來證明2-7歲的孩子在思維上是存在缺陷的,也就是不具備守恆概念:

給孩子兩個一模一樣的並裝有相同體積的水的杯子,然後將一個杯子中的水倒入一個比較細高杯子裡,然後問孩子:“哪個水杯裡水多?”2-7歲以下的孩子通常的回答是細高杯子裡的水多,因為細高杯子裡的水位高,但7歲以上的孩子的回答則是它們是一樣多的。

正是如此,孩子在父母教導孩子講衛生的課題上,孩子無法清晰理解,不能形成強化的記憶,更的是導致孩子通過模仿大人來進行,如果父母在行為上存在不良的話,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慢慢形成一種不好的習慣。

或許在大人的眼裡,衛生知識很好理解,孩子也應該容易汲取知識點,其實不是的,他們往往更不容易掌握。

比如,父母跟孩子說不衛生會導致的危害,說到的細菌、病毒、感染等這些名詞,孩子對這些概念根本無法很好吸收和理解。就像讓孩子記住一組單詞,這一份他記著了,下一秒就忘得光光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講衛生對個人的身體健康和日常正常交往有著很大作用,奈何孩子的不配合而苦惱。如此,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愛上講衛生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於孩子而言,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對孩子以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深知想要孩子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即成的,它需要父母不斷地督促引導以及端正自我行為。

比如在飲食衛生方面的習慣。

準備的早餐不挑食和定量進食,不亂垃圾,把垃圾扔到到它該去的地方,飯前洗手,保持餐具清潔乾淨等。

比如公共場合衛生的習慣。

不隨地吐痰,不隨地亂扔紙屑果皮,不在牆上亂塗亂畫,不將自己的物品亂放到他人區域等

比如孩子個人日常的習慣。

保持衣著清爽,整潔自己的小書桌,保持指甲乾淨,勤洗手和臉。保證身體的乾淨,能很好地促進血液迴圈,這樣會增進健康。

另外,父母在教育和督促孩子愛乾淨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看到乾淨利索的爸爸和媽媽,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所以,當父母的就要給孩子做個表率,孩子在父母良好行為的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能很好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孩子的不講衛生的問題,不是小事,父母需要重視,並抓緊教育孩子,不要等到孩子身體出了問題,或者不受他人歡喜的時候,才後悔就遲了。

讓孩子做個講衛生愛乾淨的好孩子吧。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討債寶寶"和"報恩寶寶"差別還挺大,姥姥:慶幸沒生個討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