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學習嬰兒胎怯的中醫藥治療。
胎怯,指初生胎稟怯弱之證。本病為新生兒常見病證之一,若不能及時調治,影響小兒發育成長。
求因審胎前
胎怯總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見形體瘦小,肌肉瘠薄,面無精光,身無血色,目無神彩,啼哭無力,吮乳口軟,毛髮黃少等一系列虛弱徵象。
證諸臨床,此種患兒均有出生體重顯著低下。
正常新生兒體重應在3kg左右,若出生體重在2.5kg以下,西醫稱之為低出生體重兒,常見於早產兒和小於胎齡兒,其臨床表現便與胎怯相符。
關於本病成因,元代《活幼口議·卷第九》說:“乃父精不足,母氣衰羸,滋育涵沫之不及,護愛安存之失調,方及七八個月以降生,又有過及十個月而生者。”
明確指出,儘管有早產、足月產、過期產之不同,但總是由於父精不足,或母體氣血供養不充,胎兒在宮內所受滋育不及,才會發生本病。
清代《幼幼整合·卷二》又提出:“胎怯者……非育於父母之暮年,即生於產多之孕婦。”認為高齡夫妻和多產婦女生出的孩子易患本病。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低出生體重兒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母體因素,如各種原因造成早產,胎盤早剝和前置胎盤,孕母內分泌失調、生殖畸形和疾病、外傷,胎盤功能不全,以及孕婦患病(如急性傳染病等)影響胎兒等;
也有胎兒因素,如雙胎或多胎影響胎兒的營養,或羊膜早破和胎兒畸形引起早產等。
這些病因,均作用於胎孕之時,雖然因素不一,其小兒出生時稟賦未曾充足則同。
所以,預防胎怯產生,關鍵在於做好孕期保健,克服可能造成胎兒營養不良、發育不成熟的各種病理因素。
辨證求五臟
胎怯屬於初生兒內傷雜病範疇。
早產兒胎齡未足,正氣未充;小於胎齡兒胞衣精血不足、胎兒失養。胎怯患兒均表現為元氣不固,臟腑功能不全,因而生存能力降低,使他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顯著高於正常新生兒。
胎怯患兒出生後,應加強護理,如保暖、供氧、餵養和預防感染等,以減少其併發症發生率,提高成活率。但是,目前臨床上尚無對本病有效的治療藥物。
因此,探求本病的辨證論治規律,研製有效方藥,是一項有實踐意義的課題。
明代《幼科發揮·卷一》在提出本病病因為“稟受於氣之不足也”之後,便採用五臟辨證的方法,對於初生兒五臟受氣不足的臨床表現進行證候分析。
我們近年來透過對百餘例胎怯患兒的臨床觀察分析也證實,胎怯的辨證,確可採用中醫兒科內傷雜病的基本辨證方法——臟腑辨證來尋求。
胎怯的證候表現,各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
肺主氣,司呼吸,在體合皮,其華在毛,若面板薄嫩,胎毛多而細軟,呼吸氣微弱,咳嗽無力,當責之肺虛;
心主血脈、神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若精神萎靡,啼哭無力,面無光彩,身無血色,唇爪淡白,虛裡動疾,易作驚惕,當責之心虛;
脾主運化、升清,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若肌肉瘠薄,手足如削,萎軟弛緩,口軟無力,吮乳量少、嗆乳溢乳,哽氣多噦,便下稀清,目膚淡黃,當責之脾虛;
肝主疏洩,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若筋脈弛長,肢軟不收,目無神彩,易為瘛瘲,當責之肝虛;
腎藏精,主生長,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若形體偏小,肌膚欠溫,頭大囟張,頭髮稀黃,耳殼軟薄,耳舟不清,指甲軟短,骨弱肢柔,睪丸不降,先天缺損畸形,當責之腎虛。
以此與患兒對照,進行證候分析,便可提挈胎怯辨證之綱要。
論治重脾胃
胎怯患兒固有五臟不足之分,但其全身虛怯之關鍵,則以脾腎為主。
因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稟賦不足,當以補腎培本施治,才能促進患兒加速發育成長。
正如《幼科發揮·卷之一》所說:“凡五臟不足者,古人用地黃丸主之。或曰:五臟不足,而專補腎何也?曰:太極初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兩腎。腎者五臟之根本。經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謂也。”
又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者賴後天培補,充其不足,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胎怯兒長養有望,證之臨床,胎怯患兒五臟不足的證候表現之中,確以脾腎兩虛較為突出,其中早產兒腎虛,足月小兒脾虛又更為明顯。
所以,張景嶽論胎怯證治便已提出:“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我們就胎怯的病機實質作實驗研究。
以低出生體重豚鼠(生後3天小於65g)和正常出生體重豚鼠(生後3天大於65g)作為觀察物件,以與脾主運化功能密切相關的血清胃泌素,與腎主生長功能密切相關的血清生長激素水平作為觀察指標。
觀察結果:血清胃泌素水平,低體重組116.94±0.41pg/ml、正常體重組169.99±29.36pg/ml;血清生長激素水平,低體重組0.397±0.04ng/ml、正常體重0.951±0.46ng/ml。
經統計學處理,低出生體重豚鼠的該兩項激素水平均顯著低於正常體重豚鼠(P<0.01)。
實驗結果提示,低出生體重動物不僅在其症狀表現方面,同時也在其體內生化改變方面,均顯示出脾腎兩虛的證候特點。
歷代兒科醫家提出了不少治療胎怯醫方,這些方藥的功用便較集中於健脾補腎。
如對胎怯脾氣虛者用異功散、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脾虛痰盛用長生丸;氣血兩虛用調元散、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腎陰虧用六味地黃丸;腎陽微用八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等。
筆者臨床體會,其中以《奇效良方》中健脾益氣養血之調元散(山藥、人參、白朮、白芍藥、白茯苓、茯神、當歸、熟地黃、黃芪、炙甘草、川芎)和補腎溫陽充髓之補腎地黃丸(熟地黃、牛膝、鹿茸、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最值得推崇。
臨證體驗,治療胎怯,健脾應側重補脾氣、溫脾陽,以充後天之本。如黃芪、人參、白朮、甘草、茯苓之類,患兒運化力薄,又宜佐開胃消乳之麥芽、谷芽、砂仁之屬。
若兼噁心嘔吐,可加半夏、陳皮、生薑;大便溏薄加焦山楂、炒蒼朮、炮姜;腹部脹滿加木香、枳殼、萊菔子,令補運兼施,以振生氣。
補腎以益精為本。如熟地、枸杞子、山藥、山萸肉、菟絲子、阿膠、紫河車等,要注意補不壅滯,又要適當溫陽以壯元氣,如肉蓯蓉、杜仲、附片、鹿茸等。
初生小兒,胃小而薄,用藥不宜過多,應精選藥味,精製藥量,少量多次喂服。並須注意某些藥物(如人參、附子等)使用過量對新生兒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若患兒合併肺炎、敗血症、硬腫症、溶血癥等,又當先治其標,或標本兼施。總之,對患兒既要堅持治療,又不可操之過急,當假以時日,健脾補腎法確能增強體質、增長體重,促進患兒生長髮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