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寶寶很少大喊大叫,而是能安靜愉快地做自己的事情?
為什麼法國寶寶6歲前不識字,卻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你有沒有對這些問題好奇過?一個住在法國的美國媽媽也對這些問題同樣充滿好奇,於是她觀察良久,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寫在了這本《法國媽媽育兒經》中。
《法國媽媽育兒經》是一部非常有借鑑意義的家庭教育著作,出版後受到全世界父母和媒體的強烈關注。
不同於其它讀起來枯燥的育兒書,這本書是作者是從以自己的經歷出發,在書中記述了很多作者女兒小豆豆的成長經歷,讀來非常有代入感,就像我們平時帶孩子的日常。
比如最開始的時候,作者對法式育兒感興趣是因為一次在帶孩子海邊度假的過程中,小豆豆在餐廳亂晃。而法國孩子卻開心地坐在嬰兒座椅上,等待著自己的食物或者乖乖就餐。作者為此感到震驚。
在一番研究後發現,作者發現法國父母更熱衷於做父母。法國父母認為,自己不是在管教孩子,而是在教育孩子。“教育”才是他們自己正在身體力行的事。
同時,法國父母認為想要擁有自己的教養風格,根本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觀察“孩子究竟是什麼”的不同視角。
書裡涉及的內容很多,作者從懷孕就開始對比美國媽媽和法國媽媽的不同。看著書裡的美國媽媽,孕期忌口、懷孕不控制體重、產後困擾於寶寶睡眠問題、新增輔食、在事業和孩子之間充滿糾結等等方面,其實都跟中國媽媽非常像。
或許這也是我想推薦這本書推薦給所有中國媽媽的原因吧!從我個人出發,以下幾點是我最為欣賞的。
讓寶貝體驗快樂地等待
法國父母好像集體完成了一件神奇的事,不僅讓寶寶能夠等待,而且還能夠開心地等待。
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書中講到法國父母並不介意孩子有自己的脾氣,但他們普遍認為,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有能力不去哭鬧。
比如當孩子在商場突然要求買玩具時,法國媽媽不會強行制止他,而是保持絕對的平靜,溫柔地解釋說今天沒有買玩具的計劃。
然後,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講講自己的人生故事,來繞開這個心血來潮的要求。而父母的故事,永遠都能讓孩子感興趣。
法國父母認為,如果想讓孩子以後可以勇敢面對挑戰、應對挫折,那麼就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和緩地向他施加挫折感,而做到這一點主要方法就是每天讓他等一會兒。
這會讓孩子意識到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而只要父母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他們就能自學成才。
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媽媽
現實中,有很多職場媽媽因為自己無法長期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而法國媽媽卻沒有這種內疚。
一位法國媽媽曾說:“當我在孩子身邊時,我投入我100%的精力。但當我不在時,我就徹底放鬆。”
我想,這是她們找到的一種平衡。身為職場媽媽,就算不能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一樣可以營造出和寶寶經常在一起時那種平靜的氣氛。
“世間沒有完美的媽媽。”法國媽媽會這樣彼此提醒。
這一點真的值得每一位中國媽媽學習,育兒路上,我們要學會不苛責自己。
培養一個謙和、有禮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忽略跟家人、熟人之間的問候,但法國父母卻覺得應該教孩子問候他人,即使是家人之間。
明確界限
比起美國媽媽和中國媽媽經常忽略掉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法國父母會常常提起界限,他們會花費很多時間告訴孩子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麼做的好處是,界限變得好像能被看到一樣。當禁止孩子做某事時,父母必須對孩子講明原因。
界限之內即自由,父母不會干涉,其實這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型人格。
比如, 當孩子們在遊樂場發生爭執,或者平時子女間發生吵鬧時,父母們不會立刻進行干涉,他們希望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終歸要有自己獨立的情感世界,我們不能永遠保護他們不遭受拒絕和失望。要學會相信孩子。
除了以上這些,書裡關於嬰幼兒睡眠問題、輔食新增問題、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等等也有具體論述,這部分內容更推薦新手媽媽去讀一讀。但在讀的過程中,你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篩選資訊,畢竟我們無法照搬別人的經驗。
最後,希望無私的美國媽媽和中國媽媽,也可以像法國媽媽那樣,多關愛自己,為自己著想一些。
比起犧牲自我的無私奉獻,一個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媽媽,更能養育出快樂、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