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睦的家庭關係、優質的教育資源……做父母的永遠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孩子的健康就是這一切的前提。
在“吃”這方面,爸媽容易陷入哪些誤區?本文將逐一盤點。
有父母認為:如果想要長高個子,必須經常補鈣。
但盲目吃鈣片,容易造成超量補鈣,容易引起食慾不振、腹痛、腹脹、便祕等反應,長期超量補鈣還會導致鐵和維生素吸收障礙。
建議:對於健康兒童,日常注意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奶及奶製品、豆製品、蝦皮等。如果醫生要求必須服用鈣片,也要注意適量給孩子補充維生素 D,讓鈣更好吸收。
誤區二:寶寶便祕,多吃香蕉有父母認為:如果遇到寶寶便祕,最好是吃些香蕉可以幫助消化。
飲食中纖維素攝入不足、排便習慣未養成、缺乏活動鍛鍊、水分攝入不夠等,都可能造成孩子便祕,或大便乾燥。
家長聽說香蕉有滑腸功效,就靠香蕉解決孩子大便乾燥的問題。其實,香蕉中的膳食纖維還沒有梨和火龍果多,沒熟透的綠色蔬菜、粗糧、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更有助於緩解孩子便祕的情況。
建議:在補充膳食纖維外,更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尋找孩子便祕、大便乾燥的誘因,才能標本兼治。如果孩子便祕仍不見好轉,就要及時就醫,防止器質性疾病影響孩子排便。
誤區三:多吃動物肝臟,補維生素有父母覺得,動物肝很有營養,又含有很多維生素A,給寶貝吃得越多越好。
人體容易吸收肝臟中的鐵,通過吃肝補鐵的人不在少數,但肝臟也是分解毒素的臟器,其中的金屬和藥物含量也高於其他器官。如果孩子的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吃動物肝臟時要有所選擇。
建議:吃動物肝臟,要優先選擇禽類的肝臟,在作為嬰幼兒輔食時,每週不要超過 25 克。對於不缺鐵的孩子來說,沒有必要經常吃肝,注意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誤區四:不愛吃蔬菜就用水果替代孩子不愛吃蔬菜的情況生活中也不少見,有些家長會用水果來代替,認為這樣可以彌補蔬菜攝入不足的影響。
但事實上,水果並不能代替蔬菜。因為多數蔬菜特別是深色蔬菜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等含量都高於水果,而水果中的糖分、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比新鮮蔬菜多,所以兩者不能相互代替。
建議:日常膳食中,給孩子補充一定量的新鮮蔬菜,水果作為加餐適量吃。
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兒菜,家長會按照自己的口味給菜調味。而對於 1 歲以內的寶Bora說,輔食中不宜過早新增調味品。
建議:天然食品中存在的鹽已經足夠寶寶們使用了,加鹽、醬油過多,會加重寶寶腎臟、心臟負擔,還會增加日後患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
誤區六:兒童食品更適合孩子兒童醬油、兒童麵條、兒童牛奶……商家還宣傳兒童就應該吃兒童食品,不少爸媽也覺得既然寫了兒童食品一定更適合孩子。
而一部分的兒童食品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加入大量的糖、鹽、香精和新增劑,這樣的食物並不適合給孩子吃。
建議:不用刻意追求兒童食品,保證營養是關鍵。
一些家長會用牛乳、奶粉等代替母乳餵養孩子,其實這是不科學的。6 個月以內沒有純母乳餵養的嬰兒,腹瀉發病的死亡率比用母乳餵養的嬰兒高出 15~25 倍。
建議:未滿 1 歲寶寶不推薦喝牛奶,6 個月後最好仍然堅持純母乳餵養,並持續母乳餵養至 1 歲以後。
誤區八:吃雞蛋多多益善
有家長以為,雞蛋含有寶貝生長髮育最需要的高蛋白,所以給寶貝吃再多雞蛋都不怕。
以6個月前的寶寶為例,他們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雞蛋中的白蛋白經過腸壁直接進入到血液中,刺激體內產生抗體,引發溼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不良反應。
另外,過多吃雞蛋會增加消化道負擔,使體內蛋白質含量過高,引起血氨升高,同時加重腎負擔,容易引起蛋白質中毒綜合徵,發生腹部脹悶、四肢無力等不適。營養專家認為,1歲至1歲半的寶貝最好只吃蛋黃,每天不能超過1個。
建議:1歲半至2歲的寶寶隔日吃1個整雞蛋,待2歲以後才可每天吃1個整雞蛋。
誤區九:牛奶+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
有父母認為:牛奶+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光吃這兩種就可以補充所需的營養。
建議:營養品質好的早餐一定要包括4個部分:穀物、動物性食品、奶類、蔬菜或水果。包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品質為一般,只包含一二部分的屬於品質差的早餐。穀類食品,如饅頭、麵條、稀飯等,對孩子的身高發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蔬菜和水果提供了一上午的維生素供給。
誤區十:常喝蜂蜜好處多有父母認為:讓孩子多喝蜂蜜水,可以潤肺止咳,促進消化,促進生長髮育。
蜂蜜中的糖佔到蜂蜜總量的 80% 以上,除去水後剩餘的維生素、礦物質等,不到百分之一。
蜂蜜熱量高、營養高度單一,長期大量食用,還可能造成肥胖。
建議:對於 1 歲以下嬰幼兒,食用蜂蜜還有感染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最好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