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我們講一本非常重要的書,這本書名字叫作《自驅型成長》。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是孩子上大學,告訴我們說你千辛萬苦地小心呵護著孩子的成長,但是總有一天,他會離開你去上大學。而等他去上大學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了外在的約束之後,這個孩子就會徹底地放鬆,所以他沒有成為一個自驅型孩子,就是一個有自驅力的孩子,這個對於他來講,是這一生當中最大的損失。
而我們應該思考的事是,讓孩子上大學就是我們教育的終點嗎?就是真的把這個孩子塞到了某一個有名的學校裡邊去,我們的家長就能夠心滿意足地結束了這一切嗎?你想想看,大學之後,他還需要面對更加漫長的人生,而如果整個的這個過程和步驟當中,他自己都沒有參與感,他成為了一個空心人,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只是別人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那麼讓孩子上大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樣反思下來,你會發現我們大量的家長逼迫著孩子上大學的本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是覺得,我的孩子應該上一個更好的學校。因此讓我們透過這本書,迴歸到教育的本質,瞭解到怎麼樣讓一個孩子能夠產生內驅力,產生自律的能力,這個我認為對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組織和企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代家長教育的四個錯誤觀念,第一個錯誤觀念叫作“通往成功的途徑是一座獨木橋,而孩子萬萬不能被別人擠下來。”這就是大家都拼命地上名校,拼命地去買學區房,然後讓孩子去參加補習班的原因。這個觀念很明顯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曾經講過很多次,人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孩子不能夠像汽車一樣拼湊起來就能夠跑。
第二個錯誤觀念叫作“如果你想擁有好生活,在學校裡就得擁有上佳表現,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過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放棄了所有能嘗試的機會。”就是因為被逼急了,所以這些孩子們說隨便吧。
然後錯誤觀念三,就是“催得越緊逼得越狠,我們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長大後就越有出息。”像《虎媽戰歌》這樣的書對吧,他只是短期內看到這個孩子拿到了多少個證,但是長久,往十年、二十年以後看,你會發現,給這些孩子內心所造成的傷害和他內驅力的損傷,是無法計算的代價。
第四個錯誤觀念就是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兇險得多,家長必須一直緊盯著孩子,才能確保他們不被傷害,也不至於讓孩子闖禍。”現在的社會要比我們那會兒安全得多,整個犯罪率都在大幅地下降,城市裡到處都是攝像頭,所以整個的安全性在不斷地提高,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的視覺窄化,我們看到那些新聞把我們嚇壞了,所以我們才會變成一個直升機父母,天天在孩子的頭頂盤旋。這是目前來講普遍在家長當中存在的四個錯誤觀念。
那這本書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下邊這一段,就是我們得了解我們的大腦。我們要知道孩子大腦當中做決策的到底是誰,調節壓力、控制衝動的最重要的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前額皮質,前額皮質就是我們能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部分,這是我們發展出語言,發展出邏輯,發展出推理能力的這麼一個部分,這個地方叫作領航員。就是如果你是用前額皮質在進行決策,用前額皮質在引領著你的生活的話,那麼你是冷靜的,你是理智的,你是可以控制和約束自己的。這個地方有一個特點,就是壓力過大的時候它就掉線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跟別人吵架或者是生氣的時候,你會說不出話來,為什麼說不出話來呢?壓力太大,掉線了,這就是前額皮質的特點。它是冷靜的、理智的領航員,但問題是壓力過大的時候它會掉線。
所以你要想真的理解,說怎麼樣讓一個孩子能夠擁有自控力,就是要讓他的前額皮質得到足夠的發展。這個發展來自於你給他足夠的選擇空間,讓他有掌控感。現在青少年自殺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講說,青少年自殺非常令人痛心,但是你要知道青少年自殺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掌控感缺失。就是這個孩子覺得在哪兒說的話都不算,在家我也沒什麼用,到學校我更沒什麼用。更多的自殺不是來自於急性壓力,就是我們往往會把一個人的自殺歸咎為急性的壓力,發生了這麼一個事,所以這個孩子自殺,不是。自殺更多的是來自於慢性壓力,而不是急性的困難,這是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人不能夠沒有壓力,千萬不要聽了這個講法,說那我讓我的孩子完全無壓地生活,那也不對。壓力分三類,第一類壓力叫作正向壓力,就好像斑馬在跟獅子作鬥爭的過程當中,它沒有被獅子咬到,它鍛鍊了能力,快速地上升皮質醇,快速地下降。
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來跟我抱怨他的孩子的時候,我就會問他們,我說想想看,你的孩子如果現在生病了,你會怎麼想?假如你的孩子躺在病床上,你現在會怎麼想?你會想他沒有交作業嗎?他說那不會,我只希望他身體好。對,那個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他身體好,他愛你,他跟你關係融洽,這個東西要比作業那樣的事重要得多。所以你也要學會說這句話,說我那麼愛你,我才不要跟你吵作業的事。
這個地方我需要大家反過來想一下。假如你今天下班,從辦公室一身疲憊擠完了地鐵回到家裡邊,然後你兒子在裡邊坐著等你,說怎麼樣,今天在單位裡表現怎麼樣?受到獎勵了嗎?掙了多少錢?有獎金嗎?比別人高還是低呀?你試試看,你只要想一下這個場景就覺得很荒謬,就是我忙了一天我回到家,我兒子這樣質問我。但我們每天對孩子做的就是這個事。
不要為了作業的事情跟孩子吵架。因為你知道,孩子只是藉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並不屬於你,孩子不是你的私人財產,孩子不是你的東西,他只是從你的身體裡邊出來而已。大家記得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不管教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裡邊就講說,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耐心。因為如果這個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你再強迫他學習都沒用,他學完就忘,他學完就不喜歡學習,甚至他考上了大學以後不學習,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你只能有耐心地等待他有一天突然明白了。
反過來家長如果給他的壓力沒那麼大,孩子都是好奇的,孩子都是求知的,人本身就有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慾望。但是我們家長為什麼不能夠做到淡定地迎來和平呢?因為我們家長有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就是要麼專制,第二個誤區就是要麼縱容。就是你一說這個話家長就會講,那你讓我不管嗎?那他幹什麼我都不用管嗎?你看,我沒讓你縱容,就是在專制和縱容之間還有一個合適的位置,叫作權威型的管理。權威型的管理就是支援而非控制。父母不斷地介入是一個惡性迴圈,父母學會放手,學會不要那麼專制,也不是完全地縱容,這會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所以父母要做的事是什麼呢?首先就是退一步。就是不用所有的事都按照父母的想法來辦。孩子過的是他的人生,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父母的責任是給他講清楚,你有這麼多的選擇,這些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講清楚,不用威脅,不用誇大,講明白就好了,然後他有他決策的權利,所以退讓一步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第二個可以做的事就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有人曾經講過說我看過人家那個籃球教練就特別專制,很兇,但是他訓練出來的結果都很好。首先你搞清楚那些人不是父母,那些人是教練,教練是一個專業工作,他所做的事是教他這些技能,而父母的最重要的責任是給孩子愛。所以如果孩子在你這兒得到了足夠多的愛,哪怕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專制型的教練,他也能夠挺得過去,他也能夠有動力去應付。但是最怕的是教練也專制,父母也專制,這個孩子得不到愛就麻煩了。愛是排在第一位的東西,所以你可以藉由社會力量來解決那部分學習的問題,但是你要首先保證的是給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然後關注、支援,而不是不管。你要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這件事情但是我只能給你提供輔助作用,做決策的人是你。
接下來第三件事能做的就是學會讓孩子做主。在你讓孩子做主的時候,有三句話要學會講,而且這三句話很精確,第一句話叫作“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就是誰更懂這孩子呢,孩子更懂他,所以你要告訴孩子說你更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這是第一句話,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
孩子的焦慮有50%以上來自父母的傳染,都是來自於家裡邊有一個焦慮的父母,這是一個糟糕的壞訊息。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人體除了基因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叫作表觀基因。表觀基因就是後天的,外在的環境開啟的。就是這個東西沒有寫在原始的程式碼當中,但是外在的環境會使得表觀基因開啟。就比如說在校園暴力當中曾經受過傷的孩子,他的表觀基因當中,恐懼、膽小會開啟,開啟了以後甚至可以遺傳,這叫作表觀基因。
孩子的世界沒有那麼多的壓力。但是孩子的壓力往往是來自於父母發脾氣,父母發脾氣為什麼呢?父母可能因為錢不夠發脾氣,可能因為工作不順發脾氣,可能因為鄰里關係不好,可能因為這個孩子作業沒寫好發脾氣,這都叫作二手壓力。這些二手壓力傳導到孩子的身上,然後還包括挑剔、懷疑、控制這樣的行為,就會導致孩子開啟很多跟壓力有關的表觀基因。這個甚至可以遺傳。而如果父母總是挑剔、懷疑、控制,他的行為就是叛逆,就這麼簡單。所以焦慮的父母特別容易帶來焦慮的孩子,這是一個壞訊息。
好訊息是什麼呢?好訊息是平靜也一樣可以傳染。不光是焦慮可以傳染,平靜也可以傳染。所以這裡邊有一個詞特別好,叫作“非焦慮臨在”。非焦慮臨在是個學術性的詞彙,就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非焦慮臨在。就是當你出現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感到安心,這種父母就叫作非焦慮臨在。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我們要成為我們孩子的非焦慮臨在,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見到我們的時候就覺得安心,就覺得高興,願意撲在我們的懷裡邊,願意跟我們開心,而不是見到我們就緊張,就躲避,就出汗。
那如何讓一個父母成為非焦慮臨在呢?讓家變成一個安全的地方。你看那個小孩子玩那個追逐遊戲的時候,你跑回到一個地方說回家,只要你回到那個地方,別人就不能抓你了,他們把那個地方叫作家,回家。所以家就是孩子能夠最安全的那個地方。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怎麼來培養孩子的內驅力?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有三個基本需求,一個叫作自主需求,一個叫作勝任需求,一個叫作歸屬需求。我曾經遇到一個老師跟我講,我女兒別的事我都不管她,就是樊老師你說的那些我覺得特別好,但是隻有一件事我不能放過,我說什麼事?彈鋼琴,他說彈鋼琴這件事我必須盯死她,我說為什麼呢?他說我覺得彈鋼琴代表著毅力,如果她放棄彈鋼琴,代表了她沒有毅力,她將來做別的事也會一事無成,所以她必須堅持彈鋼琴。這個爸爸特別得意地跟我分享他的這個教學理念,我相信這樣的家長太多了。
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動作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作者也提出來了,就是要跟孩子安排徹底停工期。什麼叫徹底停工期?大腦需要暫停,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基礎運算,就是基本上你大腦什麼都不想的情況下,坐在這兒不說話,什麼也不想,它依然耗能。那個耗能就是它的基礎的能量代謝。作者在這裡邊用了一整章的內容介紹,讓孩子要保持足夠的睡眠,至少8小時以上的睡眠。
很多孩子是假性睡眠,就是很多小孩臨睡覺之前跟你說我睡覺了,門一關拿起手機開始玩了。所以你必須得保證你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不會玩手機,不會看電視,他真的能夠睡夠8個小時。連續一週睡眠不足的人,和一個頭一天晚上熬了夜的人,一塊兒來做這個記憶力和理解力的測試,兩個人的成績一樣差。就是長期睡眠不足和熬夜對大腦產生的損害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記憶力提升,理解力提升,需要有足夠的睡眠,這就是我們培養孩子內驅力最重要要做的事情。
然後如果你在家裡邊,能夠實現這些東西,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把控制感帶到學校。這個很難,因為學校的老師是標準化的考試,標準化考試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讓學生之間成為競爭者,所以很多標準化考試的佼佼者後來在社會上並沒有成為佼佼者,原因是在社會上成為佼佼者靠的是合作,在考試當中成為佼佼者靠的是不合作,是獨立,最好是你考得好,別人考得糟糕更好,所以這是一對矛盾。
還有就是不要只用成績來評價。降低對於成績的要求,然後也別老盯著家庭作業,你也不需要為此變得太過焦慮,因為孩子將來長大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社會變化很大,不是一個簡單的工業化模型的社會,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沒有那麼簡單,所以讓這個孩子,健康、陽光、愛學習、有內驅力,這才是真正做教育的本質。
還有一章是所有人很關注的話題,就是技術野獸。技術野獸是什麼呢,就是現在的孩子都是跟著螢幕長大的,從小看電視、看手機,玩遊戲。技術野獸我們用十六個字來評價,首先它“威力巨大,不用不行”。你敢說你的孩子不用手機,不用電腦?你也不敢,所以孩子一定會要用手機用電腦,這叫威力巨大,不用不行。然後接下來一句話叫作“傷害明顯,不管不行”。它對於孩子大腦傷害也確實很明顯。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欲罷不能》,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地沉浸在這個遊戲當中,他的大腦就像那個豆腐渣一樣,就是已經完全受到了傷害,是醃過的醃黃瓜那種狀態。第二個叫作降低共情能力。就是在遊戲當中沉浸時間長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別人的感覺會減弱,因為他對遊戲的體感更明顯。
所以我們的辦法是什麼?我們不能夠把這個手機、遊戲徹底拿走,我們要做的事是馴服,就你想想看,你馴服了一個怪獸。假如你馴服了一頭獅子,這個獅子跟著你,多威風,它有它的這個功能,然後能夠給你帶來保護,但是它不會傷害你。那馴服這個機器的過程,作者做了這麼幾個建議。第一件事是作為一個家長管好自己,你看又來了,就是你別整天刷手機,你別整天孩子一回家看到你就拿個手機在那兒玩,一家人幾口坐那兒全都低著頭在那兒看,第一步管好自己,讓自己有很多無手機時間。
第二個事,你要對孩子用手機表示理解,甚至你可以關注地跟他一塊兒看看那個遊戲。就是你要對他表示出對遊戲的理解,對於手機時代的理解。然後第三個方法迴歸自然。大量的孩子在森林當中玩過了以後,在沙漠裡邊,在海邊玩過了以後,他會想不起來手機那件事。很多孩子都說要用手機幹嗎,我想不出來有什麼方法,有什麼事要用手機,他就對手機開始疏遠,所以要給孩子創造接觸自然的機會。
還有一個原則叫作告知而非說教。說教沒有用,前面講了那麼多了,說教、恐嚇、搶手機、把手機摔爛,又蠢又沒有辦法,沒有用。我們要做的是告知,就你告訴他對大腦的傷害怎麼產生的,自控力沒有這個人會怎麼樣,眼睛看壞了這個人會怎麼樣,告訴他,他自己選,眼睛真看壞了,自己承受這樣的後果。作為家長你說你沒辦法,你以為你管了就有辦法嗎?也沒辦法,所以那是他自己要做的事。
很重要的一點,這個作者說要有底線。什麼叫底線呢?就是我需要知道你手機的賬號,我要能夠經常性地檢查你的手機,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成年,我要保證你不能夠看太過暴力、血腥、黃色的、賭博的這些東西,這是底線。我見過有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孩子會偷偷地拿手機去支付,花幾千塊錢買遊戲裡的裝備,這個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你怎麼判斷一個孩子玩遊戲已經上癮了?這裡邊有一些標準。玩遊戲上癮的特徵:第一個叫作“在花了多長時間玩遊戲這件事情上說謊”。第二個“為了獲得興奮感,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第三個“玩的時間減少時會煩躁或不安”,第四個“透過遊戲來逃避其他問題”,第五個“為了能玩遊戲,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業”,第六個“偷錢買遊戲裡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代表著這個孩子可能是真的上癮了,所以你需要幫助他,一起來馴服這個機器的怪獸。
以上就是我們說怎麼能夠幫助孩子,能夠逐漸地形成自驅型成長,形成自驅型人格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後一章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們要學會訓練孩子的大腦,也可以學會訓練我們自己的大腦。
所以有時候,你給別人發了一個微信,結果別人總是不回,然後你發現他還發朋友圈,我們最恨的就是一邊發朋友圈一邊不回你微信的人,有沒有想過有別的可能呢?有沒有可能重構一下這個問題呢?是不是存在一種可能性,你的資訊被淹沒了,沒有在那裡邊,或者是不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你的這個資訊對他來講很難以回答,所以他非常的糾結,不敢回,都有可能,但是我們腦海當中只有一種狀態,只有一種狀態的結果就是你容易被情緒調動,容易憤怒,你的大腦缺乏彈性,而這種思維重構的這種練習就是把我們的大腦皮層在不斷地鍛鍊,讓它能夠知道有這樣, 有那樣,有這種可能性,有那種可能性。
然後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動起來,讓孩子更多地玩耍,讓孩子更多地走出戶外,然後跟小朋友們互動,到處去瘋,去玩,去跑。
有一個小小的章節我沒有展開講,就是關於自閉症和學習障礙的孩子,這個作者的觀點是說,這些孩子也要給他足夠的自控的空間,也要努力地讓他去做一些自控的動作和行為,這樣對他的病情緩解,和他能夠在未來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都會帶來幫助。然後幫助孩子尋找各種各樣的替代路線,就是各種事都有達成的不同的可能性,有各種各樣的渠道都能夠到到達你最後想要的那個方向,我們大腦的彈性只要增加了,我們的選擇權才會變得更多。
當你整天盯著這個孩子說你的成績、你的排名、你的入學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是把孩子引導到一個自私的方向,就是他只會盯著這一點點事,但如果你能夠讓孩子看到整個世界,看到為這個世界所做的各種各樣的貢獻,有那麼多不同的職業,孩子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大,同樣我們也不會那麼焦慮,所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掌握自控力,讓每一個人都能夠發自內心地有熱愛,願意自己成長,成為自己的主人,希望大家都能夠喜歡和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