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

先說我的答案,要抱,不會。面對一歲以內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要毫無保留地接受孩子的各種暗示和要求,不必擔心是否會寵壞了他或是否會被他牽著鼻子走。

不少父母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令人遺憾的是居然還有不少人在學在用,並因此釀成悲劇。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提到哭聲免疫法,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華生對自己的孩子嚴格踐行這套標準,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身亡了,二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1.對嬰兒的啼哭作出迴應

不必猶豫,寶寶哭了就把他抱起來。也許有人會建議你等等,讓孩子去哭。但你要知道,孩子的啼哭就是他的語言,你應該傾聽他。寶寶的哭聲不是無意義的,它保證寶寶對食物、懷抱、休憩和社會交流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

不用擔心你作出的迴應是否正確,如果寶寶餓了的時候你的迴應不是喂他,他會不停地咬自己的小手或者尋找你的乳房,從而讓你知道他是需要你喂他。經過反覆實踐,你和你的寶寶會慢慢形成正確的暗示和迴應。

對孩子的哭聲作出迴應是你教會孩子信任你的第一步。當寶寶慢慢長大,6個月之後,你對寶寶哭聲作出的迴應越來越慢,越來越不及時,但是沒關係,他已經漸漸學會了等一會兒,因為他學會了信賴你。有時候你手頭正有事情,也許一句“媽媽在這兒”就能讓他暫時滿足。

2.大一些的孩子怎麼辦?

不少人都清楚,對於嬰兒來說,一哭就該及時迴應。那麼一歲以後呢,大一些的孩子怎麼辦呢?很多父母都可能有同感的問題——孩子碰到做不好的事情就哭,沒被滿足就哭,這時候該怎麼辦?

其實抱與不抱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該如何迴應,大一些的孩子也許就不是抱不抱的問題了,而是如何在告訴孩子“我愛你”的同時讓他知道底線和規則。

我們一直強調的是碰上孩子的情緒有問題,一定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好的迴應就是理解孩子,同時堅持底線,給予建議。很多父母一邊抱著孩子一邊說:“我都抱著你了,還想怎樣,別哭了。”這種無視孩子的需求,只是希望孩子停止哭鬧並自認為已經給予了好的迴應,顯然是不好的迴應。

聆聽,理解。

蹲下來仔細聆聽孩子的需要,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哭鬧多是因為沮喪、憤怒或是無力,他想要透過哭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他還夠不到,只能哭。“你看上去很生氣,需要的話媽媽抱一抱。”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告訴他你一直都在,你的愛一直都在。

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情緒好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但也有很多孩子因為碰到困難時的哭,需要我們進一步幫助他學校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與人交往,比如穿衣服等技能。不少孩子因為和同伴搶玩具而哭,為什麼搶玩具,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和同伴一起玩。我們可以給他提供些策略:“你可以試試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換,說不定他會願意並且還能和你一起玩。”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的關係比任何技巧來得重要,抱與不抱也許並不重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才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單親爸爸帶兩歲寶寶跑運輸,網友:可愛又心疼,願意等上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