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這座城市就冷了,壓箱底的羽絨服不自覺就穿上了!但是最令人頭疼的,是給娃娃們穿衣服:多穿點,娃不舒服,四肢也伸展不開來;穿少點,一冷到就感冒,不知如何是好.......
之所以有這樣的糾結,我想和我們兩個從小到大的“慣性思維”分不開:
1.判斷寶寶冷暖的標準就是手腳的溫度。
孩子的手腳摸著涼,是許多家長,尤其是老人給孩子添衣的最大理由。但是手腳發涼,真的意味著寶寶冷,需要加衣服嗎?
其實,由於寶寶心臟小能力弱,產熱能力較弱。同時,四肢末梢中迴圈的有效血容量低,所以寶寶的手腳溫度確實會比其他身體部位要低一些。而且寶寶的耐寒力也比我們成年人更弱一點。當氣溫較低時,更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因此,寶寶手腳發涼並不代表會冷。
2.看天氣情況,天一冷就給寶寶瘋狂加衣服。
一直以來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感冒就是因為穿的太少,著涼了。
表面上看,寶寶是因為天氣變化,著涼了感冒的。實際上,真正導致寶寶感冒的原因是氣溫驟然變低,寶寶防禦致病微生物的能力降低了。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就會趁著這個當口,侵入寶寶體內,引起寶寶感冒;
再加上孩子天性好動,穿得太厚身體熱量沒辦法及時散出去,出汗後冷風一吹反而更容易著涼。
知道了問題所在,只要寶媽們用正確的方法“探測”孩子的體溫,就可以很好解決寶寶穿衣這個世紀難題了。
孩子冷不冷,摸這就知道
穿多穿少都不行,那該如何給寶寶穿得剛剛好呢?
教你一招:用手摸孩子的後頸或脖子就可以判斷寶寶的冷暖啦~
●若摸著寶寶的後頸是溫熱且不出汗,則說明衣服厚薄度剛剛好;
●若寶寶後背面板黏糊糊的,則說明衣服穿得有點多;
●如後背微微發涼,就說明穿得有點少,需要加衣服;
通常,還不會走路的寶寶活動量相對較小,比大人多穿一件薄衣服就好;正在學步或運動量大的寶寶,和大人穿的一樣就可以;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表達冷暖,這時候聽從孩子的意願就可以啦~
“洋蔥式”穿衣原則請記牢
“洋蔥式”穿衣法,顧名思義就是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內層可選擇材質柔軟、透氣且排汗功能良好的純棉衣物,中層衣服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以應付天氣變化。
這樣可以讓衣服之間的空氣更好地流通,即使寶寶蹦躂一會兒出汗了,衣服也容易幹。再者,不論熱了還是冷了,穿脫衣服。
出汗了,先等等
當運動量變大時,出汗是常事。我們的常規做法是:出汗了,立即脫下外套,汗液被風帶走時會蒸發身體的熱量,一冷一熱,寶寶很容易受風寒。
正確做法是:寶寶出汗時,不要立即脫衣服。先拿乾淨毛巾擦乾寶寶後背、額頭的汗,再脫衣服。
穿得太多,不僅更容易感冒
在很多父母及奶奶的潛意識裡,“給孩子穿衣寧可多穿也不能少穿”。殊不知,多穿更容易生病:
1、面板病:寶寶穿得太多容易出汗,出汗後潮溼的面板毛囊容易被堵住,若沒有及時清潔,很容易出現溼疹、毛囊炎等;
2、捂熱綜合症:由於寶寶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汗腺功能發育不成熟,當寶寶穿得太厚,身體產生的熱量無法散出去,導致體溫越來越高,就會有捂熱綜合症的風險,引發高熱、脫水、缺氧、窒息等生命危險。
當然,以上所說的穿衣準則,寶媽要當做一個參考來看待,畢竟每個寶寶體質及對冷暖的感知力都不同。寶媽要從寶寶的實際需求出發,靈活應用穿衣準則,儘量不讓寶寶冷到、凍到、熱到!